“浙”十五年,选派五批238名援青干部人才赴海西州工作;
“浙”十五年,浙江援青共安排资金30.9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07个;
“浙”十五年,一批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跨越2500公里空间距离、3000米海拔落差的“双向奔赴”……
十五年来,浙江省一批批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将东海之滨的智慧与力量注入瀚海戈壁,以“组团式”支援、“造血式”提升、“互嵌式”发展为路径,用智慧和汗水在海西书写着对口支援和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民生筑基:高原绽放幸福之花
这是一条跨越千里的“共富之路”,翻开浙江援青十五年的民生答卷,写满“浙”里担当,是浙江援青交出的“共富答卷”。
浙江援青践行“共同富裕”理念,将民生改善作为重点,打造“浙里温暖”民生样板工程。2010年以来,安排援青资金14.04亿元,先后实施196个民生改善类项目,有效提高当地人民生活品质。
2016年起,浙江援青开始探索“组团式”支援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助力海西医疗教育提质增效。“我们要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如是说:“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浙青两地优势,打造具有浙江和青海海西特色及辨识度的援青工作升级版,实现新突破。”
浙江援青用仁心仁术在高原上铸就了一条守护健康的“生命之路”。2016年开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西州人民医院建立“以院包科”结对帮扶关系,开启浙江医疗“组团式”支援的先河。成功开展青海省首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海西州首例早产儿眼底检查、首例儿童无痛胃镜检查等,填补海西州医疗技术空白60余项,其中9项技术在青海省领先。先后开展“五复”行动、“脑卒中早筛早治”“全民消化道癌早筛早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公益项目,覆盖人数超12万人。
他“医”心为民,情满高原。“刚来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适应,但看到这里百姓对健康的渴望,我就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做点实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单国栋,作为第五批浙江援青医疗队领队,带着使命和责任来到海西,担任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一职,开始了医疗援青生涯。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他带领团队在全院进行深度调研,并启动“海西州脑卒中高危人群早筛早治”“浙青一家亲·助残献爱心”等多个公益项目。在他的带领下,浙江援青医疗队实施“授渔计划”,以“组团式”帮扶形式为海西州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医疗援青不只是在医院为患者服务,更要将服务送到患者身边。”单国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