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浙”光耀瀚海 “海”韵映钱塘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07-31 | 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十五年,选派五批238名援青干部人才赴海西州工作;

  “浙”十五年,浙江援青共安排资金30.9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07个;

  “浙”十五年,一批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跨越2500公里空间距离、3000米海拔落差的“双向奔赴”……

  十五年来,浙江省一批批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将东海之滨的智慧与力量注入瀚海戈壁,以“组团式”支援、“造血式”提升、“互嵌式”发展为路径,用智慧和汗水在海西书写着对口支援和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民生筑基:高原绽放幸福之花

  这是一条跨越千里的“共富之路”,翻开浙江援青十五年的民生答卷,写满“浙”里担当,是浙江援青交出的“共富答卷”。

  浙江援青践行“共同富裕”理念,将民生改善作为重点,打造“浙里温暖”民生样板工程。2010年以来,安排援青资金14.04亿元,先后实施196个民生改善类项目,有效提高当地人民生活品质。

  2016年起,浙江援青开始探索“组团式”支援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助力海西医疗教育提质增效。“我们要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詹茂伟如是说:“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浙青两地优势,打造具有浙江和青海海西特色及辨识度的援青工作升级版,实现新突破。”

  浙江援青用仁心仁术在高原上铸就了一条守护健康的“生命之路”。2016年开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西州人民医院建立“以院包科”结对帮扶关系,开启浙江医疗“组团式”支援的先河。成功开展青海省首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海西州首例早产儿眼底检查、首例儿童无痛胃镜检查等,填补海西州医疗技术空白60余项,其中9项技术在青海省领先。先后开展“五复”行动、“脑卒中早筛早治”“全民消化道癌早筛早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公益项目,覆盖人数超12万人。

  他“医”心为民,情满高原。“刚来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适应,但看到这里百姓对健康的渴望,我就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做点实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单国栋,作为第五批浙江援青医疗队领队,带着使命和责任来到海西,担任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一职,开始了医疗援青生涯。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他带领团队在全院进行深度调研,并启动“海西州脑卒中高危人群早筛早治”“浙青一家亲·助残献爱心”等多个公益项目。在他的带领下,浙江援青医疗队实施“授渔计划”,以“组团式”帮扶形式为海西州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医疗援青不只是在医院为患者服务,更要将服务送到患者身边。”单国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教育支援方面,浙江以“借脑借力”深化教育援青合作,组织浙江92所学校结对帮扶海西103所学校,并通过“互联网+精准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幸福的孩子在校园”的目标。“本科上线人数343人,500分以上考生50人,600分以上考生3人,实现‘零的突破’……”一串串数字正是在2025年高考中,浙江省“组团式”帮扶的海西州高级中学高考各项指标大幅提升的最好见证,这也是连续两年高考成绩名列青海省14所对口支援与帮扶高中第一。

  在海西州高级中学,援青教师夫妻——校长宁斌和语文教师何梅芳。夫妻俩先后从浙江来到海西州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的奉献与坚守、使命与担当。

  宁斌迅速融入当地教育环境,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通过组织多次培训,为新高考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何梅芳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将生动有趣的互动式课堂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想当好昆仑客,做好祁连侠,发扬浙江精神,把浙江先进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新高考改革经验等,因地制宜地“嫁接”到海西州高级中学。”宁斌说,“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当地的教学理念与观念,尽责援授,接力托举,使州高的成绩越来越好,努力做到州内一流,省内知名。”

  在德令哈市巴音河畔,这对教育伉俪携手并肩,将爱心播撒在这片高原之上。正如何梅芳所说:“能站在青海的土地上参与援青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于公,实现了支教理想;于私,则是追随爱人脚步,梦圆海西。”

  格尔木河大闸转场桥梁、新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等惠民项目建成投用,温格石榴籽家园、城市道路绿化、农牧业产业提升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刚来的时候想着如何扛起温州援青的旗帜,现在更希望留下经得起考验的成果。”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组长,格尔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俊屹说,“接过援青工作‘接力棒’,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在对口援青工作中,陈俊屹坚持要在文化旅游产业与农畜牧产业融合上下苦功夫、下大功夫,把“走出去”与“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引进来”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谋求人才就业帮扶突破、消费帮扶突破、招商引资突破。“我来青海以后,小儿子每天都趴在地图上找格尔木在哪,在地图上量温州和格尔木的距离,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来接他放学。”讲到此处,陈俊屹红了眼眶。他说:“带着家人的支持和期盼,我必将自信自励、奋发有为。”

  民生为本,就这样,浙江援青在海西大地绘就幸福画卷。

  产业赋能:戈壁崛起发展新极

  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含量、数字化产业、地瓜经济等,这些关键词,总是出现在援青指挥部干部的笔记本上。

  第一个对口工业园区的落地、第一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赋能、全球第一大光热发电项目的引进、第一条直航航线的开通、第一个“小组团”意见的出台、第一个“五大中心”的全建、第一个5G—AR系统的运行、第一个州级医院从C到B+的跃升、第一个教育异地班的开办、第一批数字化场景的应用、第一块牛羊肉进亚运会、第一个专项慈善公益金的建立、第一个浙江省外“千万工程”展示馆的开通……这一个个突破,是浙江援青人用心用情付出的见证,更是两地人民携手共进的丰碑。

  协调落地青海省首个异地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通德令哈——西宁——杭州直航航线,复通格尔木——温州往返航线,打通两地交流“空中走廊”……产业援青,让高原“造血”更强劲。

  浙江援青立足海西产业“四地”建设,以“地瓜经济”理念推动产业协作。十五年来,浙江立足海西州“资源富地、产业洼地”的特点,鼓励浙商、浙资、浙企落地青海,实现“援”与“受”“供”与“需”“投”与“产”的高度契合。

  十五年来,指挥部组织赴浙招商推介会67次,积极邀请浙商浙企1500家(人次)参加青洽会、赴青投资考察。通过援青干部牵线达成赴青投资协议176项,协议总额达1014亿元。2013年7月,由浙江输出技术、输出资本建设的我国首座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太阳能光热发电站——青海中控德令哈一期10MW光热电站并网发电;2018年12月,全球首个完全达到年度设计发电量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青海中控德令哈二期50MW光热电站并网发电,电站系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国内光热电站核心技术全部采用国产技术的典型。

  “天峻藏羊”“天峻牦牛”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打造“青藏优品”品牌,培育2000余家线上分销商、23家线下门店,推动枸杞、牦牛等特色产品走向全国;柴达木枸杞价格指数在博鳌论坛发布,“都兰优品”远销欧美18国,枸杞鲜果首次实现批量外销;举办“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宋韵丝路行”等活动,邀请知名央视主持人、企业家、博主现身说法,促进文旅破圈,用“浙江实力”激活海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援青地方工作组通过引入高原火焰蔘、藏红花、食用菌、杭白菊等种植项目,将当地闲置劳动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不仅为当地带来财富,也解决了青年人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援青这三年,收获沉甸甸,这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天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长伟说,“‘融入高原,真情奉献;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架好桥梁,深化友谊。’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有让自己成为天峻人,才能了解百姓在想什么。”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高原种植?”“在天峻转型发展时期,还有什么产业适合天峻?”“产业链如何更好延伸惠及当地百姓……”这是王长伟一直在思考和做的事情,“甬”向青海,他用情用心续写“山海情”。“我在宁波、牛在天峻”公益认养、“万羊进万家”公益助农、高原香菇、鱼菜共生试养、天峻首个州内“飞地经济”招商项目落地……相关援青特色做法和成效让天峻走上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文化交融:山海奏响团结和弦

  十五年来,浙江援青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浙青携手浇灌团结之花。

  从援青干部办公室的红船元素,到海西街头各处的“浙江援青”标识;从“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到“浙江——海西文体旅游互动年”,两地群众在你来我往中,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刻进心底。

  两地市领导率团多次互访座谈,为对口支援定向领航;举办“一江春水向东流”文艺演出、亚运交流年和文旅互动年等活动,联合开展“民族少年温州行”“迎亚运·千年运河 百里翠屏”甬峻青少年交流活动、“浙里石榴红”青少年暑期夏令营,促进青少年联谊。

  2024年10月20日至23日,由雅典奥运会射击冠军、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朱启南带队,季博文等8位奥运健儿参加的“浙青同心·共享奥运”奥运健儿海西行活动成功举办,奥运健儿们与海西各族群众同升一面五星红旗、同做一件非遗产品、同享一个奥运故事、同按一组冠军手印、同跳一支民族舞蹈、同唱一首团结赞歌,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地印刻在了浙青人民心间。

  进校园、进公共文化场馆、进社区、进博物馆、进援青项目现场……短短四天时间,浙江奥运健儿将足迹留在了海西的各个角落。黄雅琼亲身传授大学生羽毛球步伐,傅园慧温馨寄语高中生否极泰来,罗雪娟跟着中学生学说藏语版“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季博文捐赠巴黎奥运会备战桨板……浙江奥运健儿代表海西行,不仅是体育精神的传递,更是浙青两省、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

  打造都兰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格尔木市“温格石榴籽家园”、宁波对口援青“红石榴之家”文化空间;举办“情系昆仑·牵手之江”文化走亲、“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走进亚运会” “三交”现场会、“之江水润柴达木”文学采风活动、两地书画摄影展、文艺轻骑兵“送文艺进牧区”等活动,有效拉近了两地群众距离,讲好浙青同心同行的故事。

  浙青两地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千里之约”,在援青篇章的十五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接力:高原铸就援青铁军

  “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这是浙江援青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满怀热情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援青故事,也一次次践行着“真心融入青海、实干发展青海、倾情奉献青海”的诺言。

  把浙江的优良作风体现在海西高原,是援青干部的使命担当,也是浙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应有之义。从杭州到德令哈,从宁波到天峻,从温州到格尔木……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接过使命的火炬,在荒芜处播种希望,于冻土上浇灌温情。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温暖每一颗心灵。

  十五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270班次,累计培训49000余人次,为海西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教育、农牧、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海西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2024年,青海省首个对口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海西。科技园依托浙江省一流院校、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组团式”支援的实际效能,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为海西州高质量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干部人才管理组组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叶欢雷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的关键。为了让浙江援青干部在青海工作期间能安心工作,叶欢雷想方设法通过多种举措传递组织对援青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组织开展“中秋家书”活动,写“家书”、叙“家书”。“此心安处是家乡”“站台盛不下我的思念”“青海那个亲切温暖的地方……”一封封感人家书,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凝聚起浓浓“浙青情”。在干部人才生日及节假日期间,编发指挥部慰问短信,送上一份贴心小礼物;为援青人才职称评定奔走……他总是会利用闲暇时间和每位援青教师、医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传递关心关爱。

  叶欢雷回忆说道:“有一次我在州政府开会,那天散会比较晚,我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之后我跟司机师傅闲聊起来。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从浙江来,在浙江援青指挥部工作。”司机师傅说:“感谢你们啊!浙江援青这些年为海西做了很多的实事好事,我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就是浙江援青项目之一。”下车时司机师傅坚持不收他的钱,说只要是浙江来的客人坐车都不收钱。那一刻,叶欢雷的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是海西人民对浙江援青的一种感激之情,海西人民的认可证明了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记者手记:

  十五载援青路,风雨兼程;十五载山海情,历久弥坚。浙江援青以初心践使命,以实干显担当,与海西人民共同谱写了“浙青一家亲”的民族团结颂歌。

  “浙”里扬帆,“海”阔同行;“浙”心相连,“海”纳共赢。未来,两地将继续携手并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与海西共同谱写团结进步繁荣、浙青合作共赢的对口支援协作曲,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将如高原上的格桑花般绽放得更加绚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