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援方面,浙江以“借脑借力”深化教育援青合作,组织浙江92所学校结对帮扶海西103所学校,并通过“互联网+精准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幸福的孩子在校园”的目标。“本科上线人数343人,500分以上考生50人,600分以上考生3人,实现‘零的突破’……”一串串数字正是在2025年高考中,浙江省“组团式”帮扶的海西州高级中学高考各项指标大幅提升的最好见证,这也是连续两年高考成绩名列青海省14所对口支援与帮扶高中第一。
在海西州高级中学,援青教师夫妻——校长宁斌和语文教师何梅芳。夫妻俩先后从浙江来到海西州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的奉献与坚守、使命与担当。
宁斌迅速融入当地教育环境,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通过组织多次培训,为新高考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何梅芳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将生动有趣的互动式课堂引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想当好昆仑客,做好祁连侠,发扬浙江精神,把浙江先进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新高考改革经验等,因地制宜地“嫁接”到海西州高级中学。”宁斌说,“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当地的教学理念与观念,尽责援授,接力托举,使州高的成绩越来越好,努力做到州内一流,省内知名。”
在德令哈市巴音河畔,这对教育伉俪携手并肩,将爱心播撒在这片高原之上。正如何梅芳所说:“能站在青海的土地上参与援青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于公,实现了支教理想;于私,则是追随爱人脚步,梦圆海西。”
格尔木河大闸转场桥梁、新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等惠民项目建成投用,温格石榴籽家园、城市道路绿化、农牧业产业提升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刚来的时候想着如何扛起温州援青的旗帜,现在更希望留下经得起考验的成果。”浙江援青格尔木工作组组长,格尔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俊屹说,“接过援青工作‘接力棒’,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在对口援青工作中,陈俊屹坚持要在文化旅游产业与农畜牧产业融合上下苦功夫、下大功夫,把“走出去”与“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引进来”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谋求人才就业帮扶突破、消费帮扶突破、招商引资突破。“我来青海以后,小儿子每天都趴在地图上找格尔木在哪,在地图上量温州和格尔木的距离,总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来接他放学。”讲到此处,陈俊屹红了眼眶。他说:“带着家人的支持和期盼,我必将自信自励、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