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青两地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千里之约”,在援青篇章的十五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才接力:高原铸就援青铁军
“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这是浙江援青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满怀热情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援青故事,也一次次践行着“真心融入青海、实干发展青海、倾情奉献青海”的诺言。
把浙江的优良作风体现在海西高原,是援青干部的使命担当,也是浙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应有之义。从杭州到德令哈,从宁波到天峻,从温州到格尔木……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接过使命的火炬,在荒芜处播种希望,于冻土上浇灌温情。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温暖每一颗心灵。
十五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270班次,累计培训49000余人次,为海西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疗、教育、农牧、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海西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智力引擎”。
2024年,青海省首个对口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海西。科技园依托浙江省一流院校、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组团式”支援的实际效能,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为海西州高质量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干部人才管理组组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叶欢雷深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的关键。为了让浙江援青干部在青海工作期间能安心工作,叶欢雷想方设法通过多种举措传递组织对援青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组织开展“中秋家书”活动,写“家书”、叙“家书”。“此心安处是家乡”“站台盛不下我的思念”“青海那个亲切温暖的地方……”一封封感人家书,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凝聚起浓浓“浙青情”。在干部人才生日及节假日期间,编发指挥部慰问短信,送上一份贴心小礼物;为援青人才职称评定奔走……他总是会利用闲暇时间和每位援青教师、医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传递关心关爱。
叶欢雷回忆说道:“有一次我在州政府开会,那天散会比较晚,我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之后我跟司机师傅闲聊起来。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从浙江来,在浙江援青指挥部工作。”司机师傅说:“感谢你们啊!浙江援青这些年为海西做了很多的实事好事,我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就是浙江援青项目之一。”下车时司机师傅坚持不收他的钱,说只要是浙江来的客人坐车都不收钱。那一刻,叶欢雷的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是海西人民对浙江援青的一种感激之情,海西人民的认可证明了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