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极致的性价比,一直在向两端延伸,只不过向上提升的势能远远低于向下沉降的势能。毫无疑问,这样的态势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在某一时期,这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大市场,保持这样的态势,是必须的、可能的,甚至对市场、消费、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但它总有一个临界点。目前就处在这样的临界点上。
当整体的边际成本不再递减,边际规模和边际规模效益不再递增时,就意味着这个临界点的到来。
2.已经能够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的产业
新能源汽车、造船、大飞机、高铁、手机等基本处于这种状态。
这类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解决战略问题。
其一,应立足降本增效,改变降本单一用于价格战的传统思路。
比如新能源汽车,明明已经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价格在全球市场也整体偏低,如果仍然一味通过降价谋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将会出现杀敌1000,自伤800的结果。用速胜的思维打一个持久战,在行业领先态势下仍然用追随者的思维,问题是明显的。
其二,应从品牌、创新角度建立市场影响力、引导力。
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多的创新,打造出更多对手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和产品领先地位。在通过产品细分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打造品牌和品牌力,逐步、稳健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能力;另一方面,用持续的价值竞争和局部的价格竞争,替代始终如一的、全面的价格竞争。
实现这些产业的全面崛起和领先地位,与那些“卡脖子”项目实现突破,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上述产业崛起了,就能最终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创造条件,赢得战略空间。
这是由中国产业梯度推进的战略进程所决定的。
价格竞争是丛林式的竞争,而价值竞争是一种文明,需要培育和熏陶。必须从认知层面、文化层面、生活方式层面进行全方位塑造。中国制造业不缺少进行价格竞争的战略意志,缺乏的是 基于价值竞争的市场治理能力。
3.暂无明显优势、对外部存在依赖的产业
基本上就是被“卡脖子”的那些产业或者项目。只要这些产业的中国企业具有华为那样的意志和远见,并且不惜把那些中国已经取得领先地位的产业曾经走过路,再创造性地走一遍,最终解决问题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一个能不能卧薪尝胆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用更高性价比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从而让跨国公司龟缩在越来越狭窄的高附加值市场上。
成功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市场份额保增长、保赢利,既是中国企业制胜的法宝,也是中国龙头企业与美国和德国、日本企业相比,只能获取中等赢利的原因。市场份额提高一旦遭遇瓶颈,赢利能力就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