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中国式营销必须打造新质营销力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4-08-26 | 63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制造和中国商业,未来的战略选择并非在卷价值或卷价格中二选一,而是共同聚焦于塑造未来的生活方式,打造和迎接具有无限可能的中国价值。

  如何跨越中等赢利,实现中高赢利水平,是中国龙头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起步目标是在创新能力和水平上,超越德国、日本企业。

二、中国商业力量在丛林式崛起之后,必须重建经商观、重建发展战略中国商业几乎与中国制造业,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中国“渠道为王”的年代,也是经销商、大商场、批零店,甚至小卖部,利用信息极度不对称、消费者被动购买的时代特点,牟取暴利的年代。

  在整个商业体系的压力下,零售价几乎保持在工厂价的1倍以上。这中间的差价,要么直接转化为商业利益,要么通过转化为促销费用增加销售量,间接增加了商业利益。

  总之,制造商没有多得,消费者没有少花,商业体系享受着持久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时代红利——尽管中间差价因为整体商业体系能力的不足,大部分被泡沫掉。

  问题是,几乎一直处于暴利状态的中国传统商业龙头企业,也仍然没有跳出中国制造业那样“一红就死”的宿命。它们名义上的暴利并未转化为实际收益,没有转化为稳固的竞争优势,中  国传统商业到现在仍然不死不活。

  新兴平台电商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也并未力压传统商业取得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

  究其原因,是它们都没有成为市场的塑造力量,而只是市场存量的博弈者,对上下游都没有形成建设性的塑造力。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商业力量洞察了消费大众化趋势,并且长期以来通过价格竞争倒逼制造业在极致性价比方向发展,但也抑制了在整体上同时向“价格不低、品质更高”方向的发展。

  到了中国商业调整自身的观念、价值取向、经营取向的时机和节点了。

  中国商业、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两种驱动力。过去,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双方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一起把性价比做到了极致;未来,双方可持续增长、发展的共同前提是如何既能创造更高价值,又能实现更多价值。

  为了获取更高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极限发展状态,加速和加剧了供过于求的整体局面,使得商业力量可以从容地以垄断者的有利地位谋取超越自身能力的利益。

  而中国商业力量在战术上很超前,在战略上很近视,在与制造业博弈中很强势,在市场塑造上很低能。

  总之,中国制造业与中国商业之间,既没有形成战略协同,也没有形成战略默契,分开看是两条龙,整体看是一盘散沙。

  如果中国制造业不能向“创造更高价值并实现更多价值”转变,或者中国商业无法支持它们在创造更高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更多价值。那么,不仅中国制造业会逐步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商业也会因此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