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企业是否具备持续价值创造力,应通过五个核心维度来判断:
1、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与抗周期性:是否拥有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主业,以及能够持续产生稳定利润的业务机制;
2、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负债比例是否稳健,资本成本是否可控,融资路径是否清晰且具弹性;
3、治理机制的成熟度:股权结构是否清晰透明,权责体系是否规范合理,管理层是否专业且具备可信的履历;
4、技术与组织能力的内化程度:是否拥有自主掌控的关键技术路径,或具备支撑扩张的高效组织系统;
5、资产配置的战略逻辑:投资是否聚焦主业,是否基于中长期回报逻辑,而非短期套利与机会主义布局。
他强调,企业价值的核心在于其 " 能够被持续验证的长期盈利能力 ",而非某一财务报表周期的盈亏表现。如果企业缺乏清晰的业务逻辑、稳定的资产结构和系统化的内部能力,即便短期通过信息包装实现市值 " 跃升 ",也极难持续,并可能在资本周期反转时暴露结构性脆弱。
在杨健教授看来,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 " 地基 ",任何脱离价值基础的估值提升,都难以持久。尤其在当前监管周期中,监管机构与专业投资者将日益从 " 公司真实价值 " 出发,重构对估值合理性的判断逻辑——市值可以被拉动,价值必须被看见。
杨健教授指出,价值管理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实现企业内在价值向资本市场市值的有效转化。他强调:" 创造了价值,并不意味着市场自然会发现它。资本市场不是财务报表的阅读者,而是预期的定价者。" 因此,若企业未能建立科学的价值实现机制,即使拥有优质资产,也可能长期处于 " 价值被低估 "" 市值受抑 " 的状态。
他进一步表示,价值实现的本质,是构建一座连接企业经营基础与市场定价体系之间的 " 桥梁 "。这座桥梁需同时具备三项核心机制:信息传导、市场预期管理与资本工具运用。只有通畅这三条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从价值创造到市值体现的闭环,促使资本资源向优质企业有效配置。
其一,信息传导机制:价值可识别的前提
杨健教授指出,信息披露不是监管负担,而是价值表达的起点。企业必须通过真实、连续、结构化的信息披露,将其战略目标、经营成果、风险节奏与长期逻辑稳定地传递给市场。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定期报告、公告,还应涵盖路演、分析师沟通、媒体传播等多元渠道。
他强调:" 市场不是信息的挖掘者,而是信息的响应者。它只能看见你有意识展示的部分。" 如果企业不主动表达、缺乏价值叙事、忽略信息共振机制,即便再优质的资产,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响应与合理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