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的商业文明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重大课题。美国企业家的圆桌会议宣言,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商业智慧,特别是构成这种商业智慧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儒学即商魂”的副标题叫作“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我国政策层面的议题,而且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成为热门话题,其讨论频率非常高。
中国古代有没有企业家精神
历史上有没有企业家精神?站在西方学术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兰德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廉·鲍莫尔等十位学者联袂推出的论文集——《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的研究,把世界上的企业家精神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古巴比伦的美索不达米亚。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企业家精神?这在学术界一直是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的。曾经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企业。其理由是,企业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有了机器生产才有企业,在那之前的手工业时代是没有企业的,没有企业当然也就没有企业家,更谈不上企业家精神。
但中国古代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真的没有企业、没有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吗?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去回答什么是企业、什么样的人才叫企业家。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讲,西方经济学远远不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样高度重视企业历史的研究,甚至可以肯定地讲,《资本论》就是立足于企业研究的,从微观经营管理主体,特别是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本巨著。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完全是有企业,有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我主编的《企业史评论》第4期。
既然我国历史上肯定无疑地从理论上来讲,有企业、有企业家,而且有企业家精神,那我国古代的企业家精神具体内涵是什么?环顾过去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与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比较接近的就是商人精神,或者说儒商精神、商业文化等这些东西。如果我们在知网上输入儒商精神、商人精神这些关键词,会发现研究的论文、著作数以百计,而他们所提供的答案也和这个数量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每篇文章的说法,人言人殊。
当然,没有差异也就没有价值。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就有了这些文章所谓的创新价值。可是这样一来就让我们无所适从,感到不着边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方法论上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研究者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基于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去选择史料、剪裁资料。不能说这些观点没有根据,但这些根据一定是基于他们个人的主观理解而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这些东西就是中国历史上企业家精神的原貌或者精髓吗?沿着这样一个路径走下去,推出的文章越多,说法也就越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