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
从中国语境和理解里,大管理概念可以分为经营、管理、治理,而它们三者又分别完成企业不同功能。简单说,经营解决的是效益,管理解决的是效率,而治理主要功能是防范企业的决策风险。
以前,我国企业较多地强调基础管理,强调如何提高效率和质量,但今天,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得管理更加便捷有效,提升效率和质量也变得更加有把握了。同时,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投资、决策、风险等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资源配置、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更高层次的公司治理时代。
西方管理界认为,公司治理应满足5个方面的内容:保障股东的权益,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发挥内控机构的功能,尊重利害关系人的权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这些管理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治理与管理至少有以下几点区别:
第一,治理是以防范风险、提升公司价值为目的,其要素是绩效和公司价值,企业要能提供良好的财务报表;管理是以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为目的,其要素是质量、服务、价格。
第二,治理是人对制度而言,企业要靠管理层和所有者共同对企业进行管理,所有者进入企业,强调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制衡;管理是以人、财、物为要素,主要强调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如现场管理、ISO9000以及组织管理、成本控制等。
第三,治理的点位在决策层面,倡导引进先进的产权制度,突出所有者在企业治理、战略选择、重大决策、经理人选聘和风险防范上的功能和作用;管理的点位在基础层面,强调的是企业的自主权,即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
第四,治理时代要求公司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国内A股公司有季报,香港上市公司是半年报,每半年要路演一次,向投资者报告,并回答投资者提出的问题;而管理时代公司的有关信息并不透明。
总的来看,治理和管理虽只有一字之差,着重点却完全不同。打个比方,盖一座房子,要想稳固,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合理的结构和牢靠的用材,这种基础性、框架性、制度性的安排,就是公司治理。而在这种安排下,房子怎么盖,怎么组织施工,多长时间能盖好,怎样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省节约材料,出现问题怎么处理等,都属于公司管理的内容。
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企业风险无处不在,谁能实现永续经营?谁能在风雨过后见到彩虹?一定是那些有清晰治理结构、管控体系,职责与目标明确的企业。
不过,虽然治理和管理存在区别,但从管理到治理并不意味着管理不重要了,从更宏观来看,治理还是在管理项下,是管理的一部分,关键要有效区分现在和过去管理思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