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我觉得还是应该遵循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一方面要构建我们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用我们中国的话语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回归历史上商业经营者的主体意识,用商人自己的话语呈现其独特的精神世界,进而阐发易于被现代人理解的精神实质。这样一些范畴也好,思想也罢,相对来说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性,一种哲学的意味。并且这样的一些内涵、概念,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一个阶段性的流行的说法,而是在几千年的商业发展史上有其相当突出的连续性、继承性。
中国历史上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我个人认为,我国战国后期的大商人白圭总结的四个字,智、勇、仁、强,就完全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概念。原因如下:
第一,智、勇、仁、强这四个字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共同遵奉、一致推崇的。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孙子兵法》里面第一篇上来就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但是毫无疑问,诸子百家里面的这些思想没有一个能够像儒家对这几个方面的那种重视程度、积极践行,以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深远的传承性。无论是《论语》,还是《中庸》,智、仁、勇三者都是君子修行的三大块,因此可以肯定地讲,在商人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精神理念当中,儒家思想是深深浸润于其中。儒家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深地影响着商人的精神世界,儒道即商魂,或者儒学即商魂,这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思想又不完全跟诸子百家,包括儒家思想可丁可卯地完全一致,而是有它商业文化的特质。白圭用“权变”界定“智”,用“决断”来规定“勇”,用“取予”要求“仁”,用“有所守”来界定“强”。后面那四个方面是商人的思想意识。甚至可以讲,权变、决断,特别是取予,包括有所守,或许都是先秦时期从语言的角度来讲的一些日常用语,是大家都用的概念。但是,在这个地方,它是有特定的商业内涵的。比如“取予”,何为“取予”,它是两个相反的动作,“予”就是给予,“取”就是获得。我们把东西、商品卖给社会,那是“予”的过程。但是“予”我们要获得回报,这就叫“取”。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可以涵盖交易行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就是“取”和“予”的过程,这是字面意思。其实这个词不单纯体现在商业贸易上,更加体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比如企业和社会是什么关系?企业的利益能凌驾于社会之上吗?能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自己获得利益的前提吗?其实我们会发现,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刻的认识。其中还包括怎么来处理企业内部人和人的关系等等。简简单单的“取予”两个字,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涵盖了极其丰富的甚至可以说博大精深的商业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