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四组国民情绪的角度分析品牌营销的关键要点,详细介绍如何在品牌营销中把握几个关键的情绪需求,帮助品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今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最近,有李佳琦眉笔事件和花西子发疯引发大众反感,有蜂花等国货品牌斩获好感流量双丰收,亦有华为发布会「遥遥领先」振奋人心激荡情怀。事实上,纵观今年不少热点事件,背后都离不开情绪的引爆:
正是纤细的蝴蝶翅膀,引发彼岸狂飙的龙卷风暴。
疫情之后经济缓慢复苏,大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导致每个人的情绪都处在变化震荡中,这些情绪,不仅是个体感受,更显著影响了群体选择和大众决策,可以预见的是,在舆论场和商业领域,情绪已经并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我们今天主要说四组国民情绪,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看似矛盾的正反张力,却拥有共同的情绪底色,分别是:
踏实与美梦
计较与大方
慕强和怜弱
热烈和清冷
在品牌营销领域,如果能和时代的情绪彼此呼应,无疑能有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因此,我们围绕这四组情绪一一展开,并说明对应营销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踏实与美梦
人们渴望向下的踏实
却忍不住在虚幻的空中放一个美梦气球
今年有一档综艺火了,叫做《种地吧少年》,既没有大明星的八卦,也没有美景美食,就是十个名不见经传的男生,每天辛苦在田间地头种地,勤勤恳恳劳动。第一季就拍了 50 多期,居然还吸引了很多人一期不落地追。
节目组调研了一些忠实观众,问大家为什么爱看,不少回答都指向一个方向:
面对着生活的不确定性,看到一群人踏踏实实种地,付出劳动、流下汗水,然后慢慢掌握方法,收获粮食。这一份「付出就有收获」的踏实感,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这种踏实感来自 "向下" 的包容性——种地这件事,最朴素、最可靠,土地就在脚下,农耕也是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似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家种地」,耕耘就有收获。
同样的踏实感,藏在今年火起来的菜市场、夜市和社区店,这些地方远离高消费,远离职场的刀光剑影阿谀我诈,能轻松包容任何一个身处城市的疲惫个体。
与其去争一个向上的机会,不如寻找一份向下的踏实。毕竟当下的共识是,个体向下滑落的几率远比向上攀升更高。
但,还是要有点盼头的。当下,更多人把这份盼头寄托于「做梦」。
今年,彩票火了、寺庙火了、各种算命生意好得不得了——寄托好梦比拼尽全力更靠谱,人赢不过势,但运气面前,人人平等。各种玄幻题材的电视剧,热度远超现实主题;小程序短剧里,失忆流浪汉是集团继承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令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