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伪造名企的“付费内推”骗局,受访检察官建议,任何要求交费、不签合同或薪资畸高的实习机会,都可能是“实习陷阱”,有实习需求的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
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公司是犯罪重灾区
“高校毕业生实习犯罪主要涉及网络‘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网络开设赌场等,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公司是大学生实习犯罪的重灾区。”安徽省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肖军向记者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不少毕业生实习的选择。但这类互联网公司良莠不齐,若不加以分辨,很容易被坑。
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赵某的遭遇就很有典型性。赵某和同学在一家具有培训性质的中介机构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后,与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签下实习合同。根据合同,赵某在该跨境电商网站做客服,用英语给国外买家进行产品介绍,并跟踪了解买家的后续需求。但很快,赵某就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公司销售的核心产品“高端纸制品”实际上是国外几种知名品牌卷烟纸的仿制品,老板周某是这一条跨省制假售假产业链上的一环。
赵某等7名实习生虽然觉得情况异常,但认为自己“只是个小客服”,便不以为意。随着一批假冒伪劣卷烟纸被查获,该案案发。经查,2021年至2023年5月,周某等人假冒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500余万元,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赵某等7名实习生被检察机关依法作了不起诉处理。
“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由于就业灵活,工作地点不固定,加上生产链条较长,各环节相互独立,给一些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再有,某些新兴行业出现时间较短,如果不是相关从业人员,很难真正掌握其岗位具体用工内容,因此一旦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包装、掩饰,会有很强的迷惑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辨识难度。”肖军介绍说。
比如,有的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后,被要求“拉人头”“发展下线”,并承诺高额提成,最后才发现误入了传销窝点;有的用人单位以“岗前培训费”“服装费”“保密押金”等名义收取实习生“实习经费”,并承诺“实习结束后退还”,最后却找各种理由扣钱,或干脆卷钱跑路;有的实习单位“挂羊头卖狗肉”,通过文字游戏,将销售员、业务员、电话推销员等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最后只给开微薄的实习薪水……
求职焦虑下的弱势群体容易踩“坑”
当被问及哪类学生更容易掉入“实习陷阱”时,多位受访检察官表示,那些在求职市场中不占优势,且容易被求职焦虑裹挟的大学生更容易踩“坑”。
“近年来,专科毕业生由于职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实习中相对处于劣势,加之部分专科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期待值较高,容易成为不法企业的吸纳对象。”肖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