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是大学生走上职场、走向社会的“序曲”,是大学生了解职场文化、提升职业素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大学生的这一“刚需”,将涉世未深的学子哄骗入局,牟取非法利益。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检察机关陆续办理了十几起利用实习期的大学生实施犯罪的案件。“实习陷阱”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令人警醒。所谓“实习陷阱”,是指一些企业在招聘实习生时,利用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急于积累工作经历的心理,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甚至违法的合同条款或工作条件。更有甚者,一些犯罪分子抓住实习期大学生的“求职焦虑”,打着“高薪”“轻松挣快钱”的幌子,让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或遭遇财产损失,或成为犯罪链条上的一环。
那么,主要有哪些针对大学生实习的陷阱、套路?哪些人更容易中招?为了构筑高校毕业生实习的安全屏障,家庭、学校、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可以做些什么?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实习生到犯罪“工具人”
涉案公司或者个人招聘实习生,工作内容却是刷单、转账,最后让实习生沦为洗钱或诈骗的“工具人”。这是“实习陷阱”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为积累工作经验,大四学生宋某和张某想方设法寻求实习机会,没想到却因轻信“日结3500元至7000元”的诱惑,成为诈骗团伙的“工具人”。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综合考量了二人的犯罪情节、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退赃退赔等情况,依法对二人作出不起诉决定。
昌平区检察院检察官王丹丹告诉记者,在校学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认识,再加上自身无经济收入来源,犯罪分子往往只需许以小利,就能让他们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卡和银行卡,最终卷入涉“两卡”犯罪案件。在王丹丹看来,这种“实习陷阱”其实很好预防,只需要基本常识和直觉就可以作出判断,有些“高薪”工作明显不符合常理,大学生尤其要警惕。
宋某和张某无疑是幸运的: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虽然走歪了,但在检察机关的帮助下,他们重新走上了正道。
相比之下,应届毕业生小李的教训更为惨痛。小李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条推广信息,对方称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去多家百强名企“付费实习”的机会。心动不已的小李交了一大笔钱后,在“实习助理”的指导下完成面试,之后便收到某公司的入职邮件和盖有公章的实习证明。然而,没过多久,小李看到了该公司发布的“未提供远程实习、内推实习”官方声明。小李经仔细查看,发现自己之前收到的实习证明上的公章无防伪编码,实习编号也无法在公司官网验证,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最终,浙江警方揪出了这个有60余人的诈骗犯罪团伙。经查,该团伙通过伪造文件、冒充大公司,专门诱骗像小李这样满怀梦想却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钱财。今年4月,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该团伙成员八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