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今年卖爆了。
今年1-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500万辆,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销量占全球的60%以上。
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最重要的原材料——锂,却无法摆脱进口依赖,锂原料对外依存度约为65%。
一些海外势力已经盯上了中国的这块软肋。
最近1个月内先后发生了两件事:
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正在起草一份文件,要联合成立一个锂业的“欧佩克”,在锂矿价格波动时达成“价格协议”,像欧佩克一样掌控锂矿的定价权。这三个国家掌握着全球近六成的锂矿资源。

有分析认为,如果这三国能搞成“锂佩克”,那么未来这一组织还有可能吸纳锂矿石生产大国澳大利亚加入。
另外,加拿大工业部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三家中国公司剥离他们在加拿大的关键矿产公司的投资。另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建立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要加强盟友之间的资源合作。
思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英良指出,全球正在兴起一波资源民族主义浪潮。
伴随着国内电动车市场的供销两旺,锂资源价格水涨船高,国内下游企业不断承压,目前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车总成本的40%~60%。而中国锂资源储量只占全球1.1亿吨的7%,为795万吨,未来存在较大缺口。

上个月我们写钠电池文章的时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还在50万元/吨左右,现在就已经达到了60万元/吨的水平。

对于尚未摆脱石油进口依赖的中国来说,锂这个“白色石油”的称号越来越名副其实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
很显然,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开发国内的锂资源。
但是奈何老天爷不赏饭吃,中国目前的锂资源储量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高速发展的态势。

是不是这样下去,我们就只能束手就擒了呢?所谓的能源转型,是不是从一种依赖变成了另一种依赖?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没有那么悲观。
因为有一群中国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国内锂资源的探索和开发。
在四川,他们找到了中国新的希望。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盐湖人(盐湖科技工作者)。
不过在这个故事的一开始,他们没想去找“锂”,他们找的也根本不是锂。
01
1951年春天,兰州大学化学系主任戈福祥教授花了两个小时,提笔写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这封信没有寄给某个人,而是直接寄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那时还没成立国务院)。
他建议中央重视西北地区的盐湖资源,因为里面有钾元素,制成化肥以后,农作物产量可以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