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海海西枸杞烘干示范基地为例,传统电烘干一级品率不足70%、成本高,现在纯太阳能运行成本为0元/吨,纯空气源热泵运行成本179元/吨,综合运行成本仅73元/吨,较传统电烘干的716元/吨,成本降低89.8%,按照日均烘干枸杞8吨,智能化烘干系统年运行120天可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公司负责人张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此同时,烘干系统采用15-80℃中低温工艺,无废气废热排放,最大程度保留物料营养与色泽,使枸杞一级品率提升至92%,APP远程操作,内置多类烘干模式,温度控制精度达±5℃,最大程度地解决了传统的烘干方式带来的问题。”
截至目前,集团已在青海、甘肃等太阳能富集区落地23个试点项目,累计处理烘干物超5万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枸杞烘干示范基地配置18套烘干房,日均烘干枸杞8吨;玉树农村合作社的6套可移动烘干房,解决了牦牛肉干“晾晒难”问题;甘肃某纸浆模塑企业经改造后,单吨能耗从350度电降至86度,年节约电费120万元。“我们还在拓展新场景,比如与玉树一家企业合作研发高原牛肉干烘干效能提升项目,计划将技术推广到河南等产粮大省,用于水稻、水果干片烘干,甚至甘肃的药材烘干领域。”张蕊介绍,“该项目契合《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中‘加强加工技术创新’的要求,带动农户提升收益的同时,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作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青海省“专精特新”企业,日出昆仑集团不仅聚焦技术研发,还构建了“上游研发—中游生产—下游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绿色降碳”与“产业增效”的双重价值。
智能技术落地,织密公共服务幸福网
初秋的西宁市人民公园,晨练的市民结束了一早的锻炼,脚步轻快地走向园区东侧的智慧公厕。推开玻璃门,空气里竟没有半分以往公厕的刺鼻异味,反而带着一丝清爽,墙面上的智慧显示屏亮着绿色的数字——“氨气浓度每立方米0.01mg、厕位使用率30%”,洗手台的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温度适宜的热水流出。“以前带娃来公园最愁上厕所,现在这儿有母婴用的卫生间,连镜子都擦得亮堂堂,比家里都方便。”带孙女的李奶奶一边擦手一边笑着说。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民生更有温度。这份“温度”的起点,源于青海愿尔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郝兴忠女儿多年前的一个疑问——“爸爸,为什么厕所总是臭臭的?”这让他意识到公厕“异味难题”不只是影响生活体验的小事,更是关乎大众健康、城市文明的民生痛点。
此后数年,郝兴忠带着团队跑遍青海、甘肃及国内十余座城市的大小公厕,蹲点记录下3000多条不同场景下的异味浓度、人流高峰规律、设备运行数据,甚至在公厕旁搭起临时实验室,反复测试。他发现,当时主流的除臭方式要么靠人工喷洒化学药剂,不仅治标不治本,残留的药剂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要么靠普通排风扇,简单置换空气,既无法清除异味根源,还因“24小时无效运行”浪费大量电能。“除臭的关键不在‘掩盖’,而在‘根治’。”抱着这个念头,他带领团队从“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历经三年数百次调试,“公共卫生间智能除臭杀菌空间净化系统”终于拿下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才有了如今让市民点赞的“无臭公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