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突出示范性。我们牢记总书记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殷切嘱托,大胆创、先行试,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疾,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一是率先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的本底报告,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摸清了家底,为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提升到38.4%,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是率先进行地方立法,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四是率先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大部门制”实体,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五是率先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第三,突出系统性。立足青海“三个最大”和“三个更加重要”的省情实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藏羚羊、普氏原羚、欧亚水獭、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第四,突出长效性。我们按照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规范设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规范》和《空间管控技术规程》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形成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15个体系,构建了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省地协同的运行机制。
第五,突出普惠性。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同时,全面落实生态补助政策,去年直补农牧民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1.4亿元。
目前,青海是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另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我们将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兼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统筹推进四个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国家公园群,努力在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