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即: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突出成效是国家公园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目前,青海正在聚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讲生态要用数据说话。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从实现双碳目标看,青海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重大要求,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协同发力,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努力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的特殊贡献。
不知记者朋友注意到没有,近年来,我省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展也在国内多地举办。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当然,这也得益于摄影家们的高超摄影艺术,还有他们对民间摄影爱好者的培养,使昔日的牧民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牧民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是对自然的热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日益深入人心,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行动越来越坚定自觉。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