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
那么聚宝盆里都有哪些宝呢?仅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来讲,目前,柴达木盆地内已探明的10种盐湖矿产中,钾盐、镁盐、锶矿资源雄踞全国首位,锂盐、石盐、芒硝和溴矿资源位列全国第二,硼矿资源居全国第三,天然碱、石膏和碘矿资源居全国第四。
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太阳能、风能潜力巨大,现已建成风电、光伏、光热电站等新能源产业集群,成为绿色能源发展的前沿阵地。同时,“火星营地”“天空之镜”“水上雅丹”等特色科考旅游打卡地的打造,也成为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宝盆,绝非虚名。那么,要想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前提是得发现资源,了解资源。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察院(以下简称柴达木地勘院)了,这是青海省组建最早的综合性地勘单位,也是一直扎根柴达木盆地的全国唯一的盐湖资源勘查专业队。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风沙常见而雨水稀缺,看似贫瘠实则不凡。诸如肯德可克大型铁矿、卡尔却卡大型铜多金属矿、茫崖超大型石棉矿、锡铁山大型铅锌矿、纳赤台玉石矿、四角羊大型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查,都得归功于柴达木地勘院,建院七十年来,先后发现各类矿产地300余处。
地质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的源头,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地质找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绿色勘查是地质勘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实施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具体实践,是新形势新要求下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地质勘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柴达木地勘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光表示,尤为明显的是,近年来绿色勘查已从理念要求转化为地勘队的行动自觉,“现在大家在野外勘查时,哪怕一片纸张、一个塑料袋,都不会随便乱扔,会回收统一处理。”许光从细节处着眼介绍。
柴达木地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贾建团介绍,绿色勘查理念提出以来,柴达木地勘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较早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及时推行绿色勘查常态化长效化,展现青海地勘人的担当作为。“从立项设计到施工准备,从野外施工到结束验收再到后期监测,绿色勘查是硬要求,贯穿项目生命周期始终。”贾建团举例介绍,科技创新层面,目前,地勘队综合运用一基多孔等多种先进的绿色勘查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此外,地勘队伍注重为牧民群众创造实际利益和发展机会,项目组在进场后,不仅按照承诺治理恢复了草场,在足额支付山林补偿费的基础上,按照“施工一方、便民一方”的理念,主动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与牧民群众建立和谐融洽的相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