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别再跟着大厂学营销与增长了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07-27 | 1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别再盲目抄华为 MT L、宝洁品类、雷军 IP 的作业了!作者用 5 家学华为却线索寥寥的真实案例告诉你:大厂的“重甲流程”只适合千亿级航母,身轻如燕的创业公司穿上只会沉。与其复制粘贴,不如三步自查:先找到增长卡点,再对准知名度-转化率四象限,最后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文章附赠一套低成本组合拳,教你用争议出圈、用体验成交、用社群放大,做自己的增长导演。

  咱中国人,天生就爱学习,包括学营销。

  企业学华为的MTL(市场到线索)、学宝洁做品类管理、学小米做创始人IP 早就见怪不怪。

  但大家发现好像学了也做不好~

  在我过去接触的企业里,学华为MTL的至少有5家,但发现线索少得可怜,营销和销售部门的关系也没搞好;而学宝洁做广告投放的新消费企业,在新媒体、直播上有些力不从心;学雷布斯做IP,发现这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还需要团队作战,大量营销投入做铺垫…

  在高速变化的今天,这种“学大厂”的潮流正在悄悄改变。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功套路,都好像不太好用?

  一.为什么大厂“作业”不再好抄?

  先从学华为开始聊聊。

  华为是啥体量?每年超8000亿的营业额,员工超20万人。仅华为云,年收入都有385亿人民币。

  这样的超大企业靠的是流程、体系来管理,部门之间、国家之间的沟通协调的工作非常多,从市场洞察、线索获取、商机转化、销售签单用标准体系(MTL)来达成共识,没毛病。

  但是对于体量小很多的企业,沟通大概率只需要在工位上喊一声(夸张的修辞手法)或者跟销售打个电话,也许根本不需要先填系统再邮件跟踪。

  市场环境也没那么复杂,不需要“五看三定”各种洞察才能搞明白。

  更现实的是,营销团队不超过10个人还要分工细致,一旦预算少或线索量不够,确实有点尬。

  换个角度,华为一直想做却又受限于组织之间沟通协调的营销创新估计也无法落地(俗称大企业病,创新的窘境)。

  比如黑客营销,倒不是“黑客”干不了,营销和技术短平快配合,在大厂,实现不了。

  更别提社群营销,老大一开口,真的没办法去中心化。而影响者营销,真的谁蹭谁的知名度还不知道呢。

  想创新,很难…

  而这些,正是你擅长的呀。决策链短、更能贴近用户、更能快速试验小众渠道…

  本身就身轻如燕,为何要穿上沉重的盔甲?

  跨国企业的经验在国内更是水土不服。比如国外流行的邮件营销、基于客户的营销(ABM)现在也基本歇菜了。

  学小米的营销,难度PLUS。无论是粉丝多年的积累还是创始人的营销sense(我觉得这里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大部分企业根本不可能学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