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应效能(合理方案)——你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降低威胁?如果消费者认为你的方案并不能消除威胁,那就是一场空。
4)自我效能(易实施性)——这个方案是否容易实施?是否很容易做到?即使你的解决方案靠谱,但如果消费者觉得很难被执行,那他们也会直接放弃。
这样,一个完整的恐惧营销设计就做完了,而且相对更加科学。
过高的目标往往会让人放弃,只要先设定一个低难度的目标,当达成此目标之后,完成最终目标才有可能。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而这就是所谓的登门槛效应,老贼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应该都受到过登门槛效应的影响!在营销里,消费者一般都是很难直接接受你最后的目标的,这往往需要他们大量的成本,包括金钱成本、形象成本、信任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健康成本、决策成本等等。我们需要目标人群慢慢地登门槛,先设定一个他们欣然接受的门槛,然后他们走出第一步,一旦他们接受并产生兴趣或满意了,那之后就有更高的可能接受更大更高的要求。比如:
给消费者送体验装或免费体验产品;卖课程,可以先交1元钱听课,觉得不错再购买;购买商品可以分期付款;要用户付钱很难,不过和他聊聊天很容易;卖产品很难,先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下载APP有难度,先体验小程序就简单很多。
你对我的产品不感兴趣,我先给你讲创业故事;你还不想买我的手机,那这样,我们先聊聊情怀让你接受;充值10000就可以获得最高权益,充值100也可享有优惠;原价or打5折?但是你转发10个好友才能享受5折;买家具好难决策?要不你先来宜家在床上睡一觉;你不喜欢广告不喜欢销售?那我和你做朋友吧。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本质上都是让用户先跨出第一步,登上门槛。
给用户贴上标签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在线下销售用得特别多,比如说:“你是一个好爸爸”、“听说干您这行的都很有钱”、“您对家人一定特别好”......这些都是贴标签。然后人们就很有可能按照这个标签去要求自己,以便达到一致性。贴标签即是将某个特质、态度、信念、习惯等贴到某个人身上,然后对这个人做出一个与该标签一致的要求。结果,他也会表现得与标签一致。你说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结果他确实变得非常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