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镁害”成“镁利”。盐湖是多组分资源,素有“无机盐宝库”之称,不仅富集钾资源,还伴生储量可观的钠、镁、锂、硼、氯等矿产资源。盐湖资源提钾后,会产生大量氯化钠和伴生镁、锂等多种元素的尾液。过去,这些都被视为工业“废液”。尤其是富含镁元素的尾液因排放量较大,被认为是“镁害”。
青海不断延伸盐湖化工产业链,由单一的钾元素开发,转向镁、锂、钠、氯以及稀有元素梯级开发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现雏形。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项目——投资超过400亿元的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盐湖镁资源优势,结合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以金属镁产品为主线、钠资源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正在构建盐湖化工、煤化工、无机盐化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交叉、循环的经济产业链。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利用盐湖资源电解生产金属镁的项目。该项目的14套主装置中,已有12套打通了工艺流程。”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林说,项目达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盐湖资源利用梗阻,推动我国金属镁产业形成绿色、低成本优势,在以金属镁、镁基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依托高纯氢氧化镁新工艺,建成15万吨氢氧化镁生产线,打通氯化镁、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金属镁产业链,将“镁害”变为“镁利”,为盐湖镁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综合利用,形成盐湖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青海以钾资源开发为核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湖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清晰——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梯级开发,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盐湖化工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全国锂电材料重镇和新材料基地。
锂资源开发形成发展新亮点。“目前,柴达木盆地已有10余家企业攻克适用不同盐湖提锂技术,建成碳酸锂产能12万吨、氯化锂产能1万吨、金属锂产能1500吨。2022年,青海盐湖碳酸锂产量达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袁廷运说。
青海省西宁市依托盐湖锂产业优势,布局锂电全产业链、打造“锂电产业基地”“锂电之都”,目前已初步形成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到锂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应用产业链。
钠资源开发方面,以碱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为方向,青海已建成工业氯化钠、精制氯化钠、多品种食用盐、纯碱、烧碱、硫化碱等产品生产线,纯碱产能达到500万吨。
碱资源开发方面,“利用青海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比较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东碱西移’,是我国碱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一大趋势,未来青海在碱化工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可形成千万吨级产能规模。”袁廷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