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交流时,作为我国钾肥第一大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到一项数据:2022年,盐湖股份氯化钾企业钾肥产量580万吨,销量494.11万吨,在国产钾肥市场达到73.2%以上占有率。
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在国际钾肥趋紧情况下,是青海为了全国粮食稳产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谈及钾肥市场未来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钾肥施用占比已接近发达国家,提高单位土地生产效率的需求将构成钾肥长期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钾肥新品种,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我国农业用肥结构的不断优化,钾肥需求预计还将继续稳步上涨,这是未来钾肥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这个钾肥最大采购商的关注点。
“钾”是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青海作为中国盐湖产业发展核心区,提钾工艺的再提升、再突破,不仅对国内产业有深远影响,更多的是蝴蝶效应下带动国际钾肥产业的持续“发酵”。
当然,除了提钾,盐湖中还蕴含当今技术领域关键元素,以“钾锂镁铷”等为代表的盐湖资源,在高效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节能环保等产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均被全球发达国家与地区视为与稀土具有同等战略地位的重要资源。
为此,与会专家、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王本力认为,我国材料工业呈现“大而不强”,与材料强国之间存在不小差距的现状,而面对这一现状,需要“材料先行”。
盐湖产业多种元素的高效提取就是中国“材料强国”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截至2022年,我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具有盐湖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氯化镁、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镁水泥、金属镁、镁合金等生产线,形成10万吨金属镁、12万吨高纯氧化镁产能;建成碳酸锂、氯化锂、金属锂、六氟磷酸锂等生产线,形成碳酸锂12万吨、氯化锂10000吨、金属锂1500吨产能。由此可见,青海正在对“材料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青海盐湖开发技术“提档升级”——为世界盐湖开发提供重要贡献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优势,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柴达木特色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实现了从矿产资源采掘的‘独轮车’升级为传统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多轮驱动’的转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表示。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一部青海盐湖产业发展史,展现的是中国盐湖产业开发史。从最初“手拉肩扛、土法上马”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袋钾肥,到浮选技术几经变革,得到最优解;从单纯钾肥生产到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这其中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世界盐湖产业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