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通过集中、集聚市场创新资源,发展自己,服务市场;通过打造技术平台、研发平台,助力产业进步。
5.通过差异性服务解决技术普及不均衡问题,尤其是中小生产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中国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所积累起来的所谓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后发优势所赋予的。而且这种能力与技术和设备引进、为跨国公司贴牌、进口替代型具有很大关系。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积累起来巨大的生产性服务能力,但问题是这些能力一方面存在于各个研究、研发机构,没有充分发挥推动行业、企业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研发机构没有面向市场需求全面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创新源泉或者生产力。同时,生产性企业也没有与这些机构建立战略性研发合作,没有耐心,过于急功近利。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需求层次和差异性明显,理论上中小企业比任何现有发达国家企业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需求,这为建立一个比发达国家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可能。
从供给侧看,现有生产性服务业过度分散,缺乏声誉好、品牌化的龙头企业,甚至多数还处于个体户状态,满足不了大企业的需要,甚至也难以实质性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
从需求侧看,多数企业并未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进行战略性投入,同时,由于急功近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愿意进行实质性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这既是中国式营销的痛点,也是创业、兴业的巨大风口。
如何战略性发展中国高质量服务业
1.龙头企业必须从认识上确立战略竞争观念。
中国龙头企业目前有两种类型:一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虽然已经贵为龙头,但既没有能力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获取高额利润和战略发展资源,也没有能力引领行业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跟随资源和空间;二是仍然在跨国公司的压制下生存。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行业龙头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规模大不是龙头企业得以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充分条件,只有建立技术和产品领先地位,获取更高、更多的利润,才能谋取到长治久安的基础,才能排除动辄爆雷的定时炸弹。
2.中小企业必须从认识上确立利润性增长的观念。
许多中小企业别说纳税,连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都存在问题。如果它们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仍然如此低下,并且无法改变,那么它们是无法生存的。
3.国家应该将创新资源转向服务于生产性行业的战略创新。
创新资源中的国家队、地方队,比如研究机构、高校,蕴含着巨大的创新能力。问题在于管理导向、模式和方法存在严重问题。比如高校的所谓研究,多数集中在一些功利性、虚无性指标上,主要满足评职称、应付考核和教评上,庞大的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既浪费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也浪费了巨大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