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力推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立足高寒沙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返青季节短的挑战,青海以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流域为三大核心基点,创新构建起2500公里“点-线-面”复合防护体系,成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化。本报今起推出青海全力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系列报道,立体式呈现青海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全景式展现高寒沙区防护体系的构建实效。
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从共和盆地到柴达木盆地,“绿进沙退”成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生动注脚。从漫漫黄沙的不毛之地到绿野盈洲的生机之地,“三北”工程成果正转化为民生福祉、发展财富,生态保护实现从量到质的阶梯式跃进。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自1978年启动“三北”工程以来,青海相继完成五期建设任务。当前,正值“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青海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
全面冲刺 年度治沙任务
每年秋季,是青海推进防沙治沙的关键节点,在流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或枝条沙障,为来年绿化抢抓进度。9月25日,2025年青海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秋季会战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和格尔木市、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同步启动。
在青海,海西州境内的沙化面积广、治理难度大,承担着全省80%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是全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主战场。2025年,海西州治理任务涉及全州7个地区15个重点项目。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农林生态分公司的中标区域在都兰县香日德河流域。现场,工人们铺设压置的草方格整齐排列,先期固定了沙丘的流动。企业负责人说,作为参与青海“三北”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首家央企,进场30余名管理人员和600余名劳务人员、40余台(套)施工机械,奋斗在战沙一线。
近年来,“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效果、效益显而易见,沙漠变“绿洲”从理想照进现实,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艰苦卓绝写就在青海大地的绿色答卷。
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马建平介绍,针对“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利用季节优势压茬推进任务进度,以治理手段创新为突破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实施“2+1+12+N”防治策略,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推进防沙治沙重点任务,2025年的任务正在全面冲刺。
何为“2+1+12+N”防治策略?依据地理环境特点,划分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2个核心区域,分别开展全面阻击和集中攻坚;划分青海湖流域沙地为协同推进区,开展综合治理;对德令哈、格尔木、环湖东路等12个沙患蔓延重点防范区进行重点阻击,对“三北”工程其他区域,统筹加强沙化退化草原治理、退化林分修复等措施,着力为“中华水塔”装上绿色“滤芯”。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2023年以来,青海累计落实“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中央投资54.95亿元,实施国家重点项目65个,其中完成“三北”六期建设任务3118万亩(1亩≈0.0667公顷),保持了国家要求的序时进度。
沙化逆转 瀚海披上“绿甲”
小时候,索南加见过太多黄沙漫天的场景。他家住在海南州贵南县森多镇卡加村,紧邻沙漠边缘。从记事起,每年都会在黄沙头开展防沙治沙,从政府投入到群众积极参与,黄色沙头变成绿色之地。读完高三那年,索南加还参与种草籽,如今他已成为贵南县黄沙头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
用麦草、稻草作为材料,在流动沙丘上设置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并及时种植固沙植物。采用杨树、乌柳插杆,应用“杨树深栽”“水钻造林”等技术措施,结合高压水枪注水钻孔,将插杆插入地下部分约60厘米,地上部分约20厘米,同时注入约10千克定根水,保障苗木成活率。从共和盆地到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久久为功,让“瀚海”披上“绿甲”。
立足“国家与地方、长期与短期、全省与市州”三类规划衔接要求,青海重点推进湟水河流域甘青联防联治、青海湖环湖防沙治沙、黄河干流沿岸治理等重大项目。同时,谋划布局一批提质、兴业、利民的“三北”项目,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北”工程示范样板。
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攻坚,青海探索形成了高位推动、跨省联防、资金保障等创新做法,率先出台省级财政支持政策,建立“8∶2”省市资金分担机制,建立跨省联防联治机制,与新疆、甘肃签订阿尔金山、祁连山生态共治协议,推动兰西城市群生态廊道建设,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高原固沙技术,创新“订单育苗”模式,建立30个乡土树种繁育基地,稻草方格固沙效率提升40%,沙区植被盖度达32%。
时至今日,全省沙化荒漠化面积实现“双缩减”,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程度持续逆转,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跨越式转变。
沙化趋势有效逆转,绿量实现有效增加,全省“三北”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7%提高到目前的6.3%、林地总面积达到1102.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1977年的1547.1立方米增加到3057万立方米。
硬核治沙 以技术突破瓶颈
从曾经风沙肆虐到如今绿意盈盈,沙珠玉是青海防沙治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治沙还林是人与自然的对峙、与岁月的较量。现任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的赵雪彬就是第三代治沙人。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一家三代在沙珠玉治沙的故事广为流传。赵雪彬说:“第一代治沙人最苦,都是人背肩扛种树固沙,为农田稳产筑起‘林网’,第二代治沙人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丰富树种的同时通过麦草沙障固沙,再到第三代甚至后来,技术实现了突破,效率也同步提高,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当我们从沙珠玉乡经过,茂密的树障阻止着沙漠化土地的前移,作为青海较早开展防沙治沙的区域,通过不断尝试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海南州青藏高原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便落地于此,这是我国第一个高寒荒漠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在沙生植物育苗、扩繁、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技术人员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智能集成温室内建成24个苗床,利用成熟的育苗技术,采取扦插育苗和容器播种育苗方式开展沙生植物良种选育工作,繁育沙生植物超过20万株。同时还建成种质资源收集区、种质资源扩繁圃、采条基地和采种基地。
近年来,技术团队以科技支撑为引领,聚焦耐旱种苗培育、沙化土地修复、智慧林草监测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种质资源库作用,青海在沙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我省组建技术团队赴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开展沙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作,共收集沙生植物135种214份,植物标本27份,土样2份,收集的种类和数量创历次专项调查之最,扩充了我省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容量,提升了物种多样性。
此外,以科技手段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工程推进过程中推广无人机飞播、生物结皮固沙等先进技术应用,并加大治沙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持续突破耐旱、耐寒、耐盐碱优良树种和草种的选育瓶颈。
战天斗地、防沙治沙,青海大地上的绿色故事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