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更具温度。青海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帮扶管控,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联合民政、人社等部门提供就业培训、生活救助等。同时,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全面建立“一校一警”联系机制,在校园内设置“警察叔叔信箱”,广泛征集师生家长意见建议及线索,依托“开学第一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安全教育和防护技能培训,结合真实案例讲解防欺凌、防溺水等知识,切实守护未成年人安全。
基层共治筑根基
矛盾化解在源头
秋日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白崖村,坡改梯耕地里麦浪翻滚。谁能想到,春耕时这里还因耕地分配问题引发矛盾。“网格群里刚有村民发声,我们的联合小组就到了现场。”该乡综治中心干部指着手机里的网格化管理平台介绍。由乡、村党员干部牵头的网格小组第一时间联动水利站、司法所介入,水利局制定科学分配方案,司法所同步开展调解,3小时内就平息了争议。这种“党员带头+专业协同”的网格模式,在朔北藏族乡已成为常态。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工资,感谢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相助!”7月中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涉及60余名装修工人、金额达81万元的欠薪纠纷。该中心在受理登记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组织劳动仲裁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召集工人代表与建设公司负责人,在综治中心劳动仲裁调解室开展现场调解。经调解员专业引导与双方充分沟通,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平安建设的根基在群众。“十四五”以来,青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网格化管理为支点,以多元共治为杠杆,构建起覆盖城乡牧区的矛盾化解和安全防控体系,让治理效能渗透到“神经末梢”。
在城市社区,“红袖标”成为守护安宁的流动风景。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组建“红袖标”宣讲队,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反诈防骗等知识;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大街小巷上,臂戴红袖标“宗日义警”穿梭在治安维稳一线……近年来,青海各地社区以平安建设为抓手,广泛动员党员、退休干部、热心居民加入“红袖标”志愿队伍,通过“线上招募+线下动员”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农牧区,“微网格”撬动了“大治理”。海南州贵德县划分586个“微网格”,每个网格精准覆盖10-15户牧民,通过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科学划分94个网格,创新构建“六员一体”治理模式,实现“一格多能、一员多岗”……近年来,青海以“精准化、精细化”为目标,通过“微网格”建设,将治理触角从乡镇、村延伸至草原深处、牧民定居点,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