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们对接了北京宋庆龄基金会交流文化中心,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研学路线。中心尝试在青海落地了25人的生态研学团,结束后他们希望把这条线路作为在青海生态研学的一条线。”尤鲁青说从各种研学团的反馈来看,只要大家到了这里,都会觉得非常值。
从4月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天境祁连”最美航线生态研学专航正式开通,到7月59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各单位的老干部,搭乘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首列“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研学“银发”专列奔赴梦幻海北与金色门源……从少年、青年到中老年,从省内到省外,从“看风景”到“探规律”,从“观光者”到“研究者”,青海的生态研学之路正在逐步释放潜力。
从有到精的品质保障
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可容纳200人的宣教室内,今年已累计接待公益性研学团队60余期5000余人次。中心主任陈有璞说,今年不论是接待数量还是课程效果,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在青海湖,从2012年开始就能见到将科普教育和生态环保理念植入到旅游中的自然教育类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和累积,目前,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将自然教育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让学习场所从课堂延伸至自然,形成了独有的研学模式。
“青海湖综述”“观鸟”“观鱼”“观普氏原羚”4堂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大小游客都可以徜徉在大美青海的自然风光中,也在“水草鱼鸟兽”的世界里,对青海湖有更深入的了解,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更具体的想象空间。而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的植物标本制作、环境保护、手绘制作等实践活动也把“第二课堂”开在了青海湖,成为很多家长带孩子出游的优选。
“中心是青海省首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机构,是全球唯一的普氏原羚救护繁育科研机构,通过生态研学,可以将青海湖独有的生物多样性展示出来,我们现有宣教场所4处共2000余平方米、普氏原羚科普馆1处,可近距离观看普氏原羚,同时也会向大家讲解关于救助、研究、繁育等情况,让参加研学的人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研学课程。”陈有璞说。
今年中心组建了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导师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团和清华大学的实习生志愿者,都来自我们的科研合作机构,希望通过他们的加入让生态研学课程更加专业。”
为了更好地提升生态研学体验,今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以打造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实践教育基地为契机,以“微改造、精提升”为理念,开辟了青海湖生态文明厅、青海湖生态监测信息中心、普氏原羚科普馆、普氏原羚救护繁育基地等7个室内外结合的研学场景,通过室内场景复原、沙盘、互动展陈、多媒体互动,室外现场观测等形式,充分释放青海湖国家公园实践教育基地效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效,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