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家公司的老同事彭姐,去年退休了,生活突然慢了下来,于是,她开始主动联系一些老朋友,试图重拾过去的友情。
  但她也很快发现了,有些人回复消息总是爱搭不理,有些人甚至已经直接把她删掉了。
  失落之余,彭姐总给我打电话诉苦。
  她告诉我说,当她打开微信,发现自己手机里有三百多个联系人,可真正还在联系的,不超过三十个。
  而其中,每次聊完让她觉得轻松愉快、不费力的,只有五六个。
  她深深地意识到: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深交,真正舒服的关系,数量很少,却足够珍贵。
  “二八定律”,用在人际关系上非常准
  经济学里有一个经典理论:二八定律。
  最初是说,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企业管理、时间分配,甚至人际关系。
  放在人际关系上,意思是:你80%的情绪价值,往往只来自20%的人,但你却花80%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可有可无的人和事。
  心理学家邓巴也提出过一个“邓巴数”:一个人最多维系150个有效社会关系,但真正亲密的,通常不会超过5个。
  人类大脑能承受的深层次连接是有限的,而我们偏偏总想对每个人都好、对每段关系都用力,结果就是——累。
  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得人际关系很疲惫,可能不是你社交能力差,而是你没选对那20%。
  最舒服的关系,是不费力的
  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些人聊天,哪怕几个月不联系,一开口就能继续,而有些人,每次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对方情绪的地雷。
  前者就是你人生中那20%的朋友:
  你们频率一致,彼此之间不需要讨好,不用伪装,也不会因为沉默而尴尬,这种关系,才是真正轻松、长久的。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能量”,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总把它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就没力气去经营真正重要的关系。
  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的状态:应酬、寒暄、敷衍式聊天,有时候一天下来,让人累的不是工作,而是和人相处。
  但你只要和那个让你自在的人说上几句话,就像心灵充电一样,立刻恢复元气。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明白: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维系。
  有些人,早就走远了;有些人,根本没打算走进来;还有些人,表面热络,实则心里对你毫无挂念。
  你要做的,不是苦苦挽留,而是果断筛选。
  有人说:“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愿意真的为你好。”
  别再执着于谁删了你、谁没回你、谁朋友圈没给你点赞,那些真正把你放在心上的人,从来都不会让你感到被忽视。
  别把自己那80%的精力,浪费在不关心你、不欣赏你、甚至内耗你的人身上,不如把这精力留给那20%真心的朋友、家人,以及自己。
  关系再好,也要有界限感
  真正成熟的关系,不是天天腻在一起,而是有边界、知分寸、懂得适可而止。
  有句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分寸生敬意。”
  很多关系走着走着就散了,未必是变心,有可能是太近了,彼此没有喘息的空间。
  你每天都掏心掏肺,对方却只觉得你烦;你天天诉苦,他反而开始疏远你。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是你需要我,我刚好在;你不说话,我也不逼你,这种松弛感,才是关系能走得远的根本。
  而那些一天到晚查岗、试探、道德绑架、期待回报的关系,就算开始有爱,也会被耗光。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来都不是数量游戏,而是质量战。
  你用80%的时间换来一堆点赞之交,还不如用20%的时间,去呵护那几个真正懂你的人。
  你没有义务取悦所有人,人生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就是敢于把人际关系瘦身。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若有人千里来到你的城市只为见一面,你必是他重要的人。”
  所以,那20%让你感到轻松、安心、不委屈的人,才是你真正应该守护的人际资产。
  请你记得:最舒服的关系,永远不是靠热闹维系的,而是靠默契、靠沉淀。
  愿你也早日把自己从无效关系中解放出来,把心力留给值得的人,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别忘了,最深的情感,是不费力的,最好的关系,是不紧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