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青海“社零”增速首超全国的背后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5-09-13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政策协同为消费增长提供制度保障。摒弃“大水漫灌”,青海以机制创新激活市场末梢。省商务厅制定出台商务领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和社零攻坚行动方案,构建省市两级常态化联动调度体系,建立358家重点商贸企业调度服务机制,精准掌握行业动态。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累计向各市州下达促消费资金5757.1万元,向488家企业拨付稳增长和入限纳统奖励6431.6万元,有效调动地区和企业积极性。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2.5%,今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政策红利精准转化为市场动能。

  文旅赋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消费动能。健全“1+8”规划体系,青海文化旅游节现场签约项目8个1.1亿元。消费场景不断创新,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连续6天满房、莫家街小吃街旺季日均客流破万。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5.6%,文旅“流量”成功沉淀为消费“留量”。

  产业突围将“冷凉劣势”转为“消费优势”。青海立足高海拔、低气温的独特自然禀赋,在“双冷”产业领域实现突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港签约18项协议,包括冷链物流、STC认证打通国际通道,省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多场产销供应链对接会。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内,曾因“缺标准、没渠道”,羽衣甘蓝批发价仅0.7元/斤,自从申请到供港澳基地标准化建设后,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起防雹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羽衣甘蓝通过STC认证后,经“属地查检绿色通道”(72小时直达香港),每斤售价升至1元,亩收入提高1000元以上。

  除了单品突破,青海更在产业基础设施与品牌认证上持续发力,为“冷凉优势”筑牢根基。全省累计完成3800多栋蔬菜温棚智能化改造,建成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1座恒温保鲜库,新增冷库库容10万吨,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龙羊峡三文鱼基地实现智能化养殖,产品远销新加坡、西班牙,成为“冷资源”变现典型。品牌上,57个产品获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三文鱼通过ASC、BAP国际认证。产业增值让农牧民户均增收,而增收又反哺消费,形成“种得好—卖得好—挣得多—花得旺”的闭环。

  有何启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

  青海的实践,秉持特色资源就是发展优势,既立足高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创新发展,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高原的“冷”是差异化竞争的底牌,特色气候孕育产品、独特生态承载文旅、特定环境催生消费场景,都是不可复制的“消费素材”。青海通过政策引导、活动带动提升价值,延伸“资源—开发—市场”的价值链,这是欠发达地区激活本土资源的核心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