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青海省科协主办,青海省计算机学会、青海省科协网络信息与科普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三届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平行分论坛“学术交流论坛”在西宁举行。来自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围绕“绿色算力”核心,通过专题报告与圆桌对话,为青海打通“绿电优势→算力价值→产业发展”链路出谋划策。
论坛设4场专题报告。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监庞秀岚指出,青海新能源资源丰富,但光储电站需提升电网支撑能力,才能为算力中心提供稳定绿电。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秦小林提出,超算与AI融合是趋势,青海可借绿电优势,打造“低能耗、高效率”的算力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虎明副教授分享校企育人经验,建议青海高校联合企业开设算力课程,解决本土人才短缺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杨爱军教授介绍,电力运维大模型可提升青海绿电输送效率,保障算力能源供应。
随后,7位嘉宾围绕三大议题展开讨论。在“异构算力优化”上,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张健部长透露,天河超算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冷却系统与能源管控技术,实现“算得快、用得省”,青海可借鉴该思路;山东亿云信息李慧娟副总经理建议“鲁青互补”——山东输出工业、农业数据,青海输出绿电算力,共同发展数据产业。谈及“青海绿电与数据融合”,青海数据交易公司总经理马福忠强调,青海需先破“机制壁垒”,由政府牵头打通数据孤岛,同时避免盲目建平台,应将资金用在培育本土企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上;无锡超算青海大学分中心芦圣博则用案例佐证:依托超算算力,青海已建成“青藏高原河湖水情平台”“140TB 遥感数据库”,能精准服务生态保护与智慧城市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专家一致建议校企协同:青海高校可建算力实践平台,企业提供项目实训,培养“懂技术、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本次论坛明确了青海绿色算力发展的“技术—政策—人才”三维路径,更凸显了青海依托本土科技资源、探索产业融合的独特优势。专家们普遍认为,青海不仅拥有绿电资源禀赋,更已积累超算应用、数据平台建设等本土科技基础——若能以技术创新降低算力能耗、以政策协同培育市场生态、以校企合作储备专业人才,推动绿电算力与数据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能激活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动能”,更能为全国“东数西算”战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科技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