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解职场情绪困局,需要个人、组织与社会共同发力。对个人而言,首先要学会“情绪自查”,日常则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平复情绪,或每天花10分钟梳理工作中的烦恼等。此外,实验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能有效提升多巴胺水平,为心理“充电”。对组织而言,企业应建立“心理体检”制度,及时进行职工心理健康评估,同时重构职场文化与考核机制,为职工提供安全的倾诉氛围。社会层面的支持,则需要制度性突破。如推动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降低求助成本;将“职业心理健康”纳入《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企业的保障责任;平台注意限制“躺平”“摸鱼”等标签化叙事,营造包容的舆论环境。
职场情绪问题并不是“个人矫情”,而是时代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公共议题。只有让“厌班门诊”成为常态化服务的一环,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价值与尊严,社会才能真正告别“厌班”的困扰,让职场回归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