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一线,“吹哨人”制度成为安全生产的“前沿哨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推动企业建立内部隐患报告奖励机制,激发员工主动“找茬”的积极性。今年以来,企业共收到26276件内部职工反馈的安全隐患,发放奖励资金37.3万余元。这种“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社区作为基层安全治理的“神经末梢”,发动网格员、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排查。西宁市某老旧小区内,志愿者发现一栋居民楼的电动车充电桩线路被私拉乱接,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社区立即联合电力部门进行整改,并加装智能充电桩,同时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新业态从业者也成为隐患排查的“移动力量”。海北藏族自治州应急管理系统主动作为,凝聚合力,先后组织8家快递品牌和4家外卖平台近180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开展“理论教学+情景互动+实操练习”三位一体的应急救护培训,使他们不仅能保护自身安全,还能在服务过程中为群众提供紧急救助。
校园安全排查则聚焦“细微之处”。各学校对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体育设施稳固性、食堂燃气安全等进行专项检查。同时,通过“安全隐患我来找”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从生产车间到城市街巷,从校园角落到新兴行业,这场全民参与的隐患排查行动,不仅是对风险隐患的“大扫除”,更是一次安全生产理念的深度践行。
创新举措强根基
赋能安全新发展
安全生产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应急能力的提升与安全文化的浸润。青海省从强化执法规范、完善应急体系、培育社会共治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安全动能。
在执法能力建设上,海西州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题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的方式,规范执法流程,提升执法人员精准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海东市则通过签订应急、消防、特警三方联动协议,整合救援资源,建立联合训练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快速响应、协同作战”。
应急演练成为检验和提升能力的“试金石”。海南藏族自治州在贵德县万家商贸城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疏散演练,模拟火情发生后,消防、医疗、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从初期扑救、人员疏散到伤员救治,全流程实战化演练暴露出部分环节衔接不畅等问题,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方向。
社会共治机制不断完善,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大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分别聘任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员、观察员,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担任安全生产“监督员”“吹哨人”。他们深入街巷、企业,将发现的电动车违规充电、工地安全防护缺失等问题及时反馈给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