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西州贯彻落实全省促就业促发展促团结招商引资大会会议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度融入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强化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协同,推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全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努力形成“产业升级—企业增效—就业提质—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截至3月底,全州新增就业318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8.22%,劳动力转移就业31091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38.86%。
落实“两个优先”整合资源,确保就业与中心大局深度融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优先政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集成各项政策,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州、县两级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联席会议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定期例会、调度、通报制度,推行工作清单化管理。健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就业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构建多部门协作、多层级联动的“大就业”工作格局。二是集成政策效应。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和重要决策影响就业、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人才项目就业贡献等评估机制,将稳岗扩岗作为经营主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先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建立援企稳岗常态化机制,全力推动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容协同联动、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同频共振。三是提升资金效应。落实《青海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按照注重普惠、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统筹用好各类产业引导基金、人才专项资金等促进就业创业。建立绩效评价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将稳定岗位、吸纳就业等情况作为拨付资金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四业”协同综合施策,确保就业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突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创业扶持、就业促进有机结合,形成“四业”协同、“四创”联动良好局面。一是强化产业发展协同。紧跟海西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围绕聚焦“两个重点”、建设“两个标杆”、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新布局和“三个坚持”破题新思路,加强部门协作,在做强盐湖产业、做大清洁能源产业、做优生态旅游产业、做精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做实绿色算力产业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扩大“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延伸领域效应,增强农牧业就业吸引力。培育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雪山向导”等新兴就业品牌,增强就业带动力。二是强化经营主体支持。深化“人社服务进万家”活动,采取“主动告知”“政策找人”“直补快办”等方式,推动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吸纳就业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助企纾困政策速享尽享,助力用人单位稳定岗位、扩大就业。建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就业岗位信息归集发布机制,加大本地劳动力用工力度,为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运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整合人才、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落实用地、金融、财税、信贷等创业优惠政策,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就业重点群体创办领办参办家庭农(牧)场、电子商务、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创业项目,逐步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推动“三个转变”与时俱进,确保就业与社会关切同频共振。坚持动能转换和技能提升同步、服务发展和服务就业并重、劳动维权和就业帮扶联动,着力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是推动技能培训从“低效无序”向“精准高效”转变。结合“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通知》。聚焦“四地”建设等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全面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项目化培训模式,推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就业服务从“普遍服务”向“分类施策”转变。优化州、县、乡、村四级就业公共服务,按照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统筹资源,建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打造“15分钟”服务圈,形成更有流量、更有成效的“1+7+N”就业服务矩阵。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建立实名制台账,加快健全就业援助工作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就业底线。三是推动劳动维权从“被动处理”向“主动预防”转变。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健全“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处置机制,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健全“五项机制”,压实“四方责任”,常态化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加强失信联合惩戒,提高案件办理质效,深入整治政府、国企欠薪问题,全力推动欠薪问题“存量清零、增量随清、变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