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算电协同示范区。”“试点柴达木绿色算力‘新能源+微电网’供电新模式,培育微电网经济新业态,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有关算电的话题已然成为格尔木产业发展的热点。
我市作为全国、全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域广袤、气候冷凉、空气洁净、环境干燥,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丰富,是清洁能源开发建设条件全省较好的区域之一,且位于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交通网络便捷畅通,是发展算力产业的天然良港。
回看2024年,可以说是格尔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我市在这条赛道上,已然干出了一番成绩。
为算电协同发展奠基
我市按照全省建设产业“四地”发展要求,着力优化改善能源结构,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风电、电网等能源项目建设,相继建成了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青豫直流一期、柴达木换流变电站改扩建等电网骨干工程,形成了75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的输电网架,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稳步提升。
2024年以来,我市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建设规模,持续加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光伏风电、储能电池、氢能、智能绿算等装备制造产业,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清洁能源推进格局,全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据统计,我市东出口光伏园区规划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399.3万千瓦,已建成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19.6万千瓦、储能5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乌图美仁新能源基地规划面积1177.26平方公里,规划装机3475万千瓦(不含储能),已建成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145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510万千瓦。目前,乌图美仁新能源基地已建成青豫直流一期、2020年竞价光伏、平价光伏等项目,新增装机145万千瓦;开工建设海西大基地、市场化、青豫直流二期等项目,新增装机510万千瓦。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分期组织实施原则,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新能源基地,对推进青海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积极开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选址储备工作,在甘森、东西台等区域开展初步场址踏勘,编制新能源园区规划,为承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全国第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三峡新能源100万千瓦光伏项目于2023年底全容量并网,10万千瓦光热项目吸热塔内钢结构施工已完成,主厂房设备及管道安装完成70%,预计12月底建成并网。第三批大基地项目青海油田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一期制氢站可研已修改完善,正在开展备案工作。青海盐湖创融黄河水电察尔汗工业园53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一期1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青豫直流二期外送项目华电10万千瓦、华能10万千瓦、天合10万千瓦、华润2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成并网。三峡皓日新能源有限公司10万千瓦光热项目,吸热塔塔顶钢结构吊装完成、塔内熔盐管道安装完成,主要设备已安装就位,正在进行分系统调试,计划12月底建成。市场化项目鲁能多能互补一期70万千瓦光伏项目,2023年底全容量并网,配套建设的330kV昀鲁变已同步投运,10万千瓦光热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十四五”以来,先后实施了平价竞价光伏、大基地、青豫直流二期外送、市场化、分散式风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新增装机320万千瓦,其中光伏295万千瓦、风电15万千瓦、储能10万千瓦;清洁能源实现投资108.92亿元,三年投资分别占全市总投资的38.4%、48.6%、45.7%,已成为有效投资的主力军。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新能源总装机1006.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的2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融入全省“1+3+X”绿算发展格局
我市紧紧围绕“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主战场地位,立足“光富、风好、水丰、气足、地广”自然禀赋及新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21%的体量,发展以绿色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融入全省“1+3+X”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清洁能源向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各相关部门、企业、机构专家服务项目。截至目前,我市以柴达木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和昆仑云谷智算产业园项目为先期重点,规划实施超50000P算力规模,其中今年争取落地10000P算力规模。
让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打造算电协同创新体系。我市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深化清洁能源、数据中心、智能电网等各领域的交叉创新,不断形成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清洁能源+绿色算力”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自主可控绿色数据中心等试点示范、应用推广。引导数据中心纳入城市能源管理体系,实现数据中心的电耗波动与清洁能源波动的匹配耦合,鼓励数据中心开展削峰填谷储能建设,增强数据中心对城市电网的调峰能力。推动数据中心采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夯实算电协同发展基础。支持依托清洁能源的数据中心项目布局建设,重点打造集智算、通算和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新型绿色算力设施。鼓励数据中心建设6KW以上的高密化机架,充分利用气候冷凉优势,采用风冷、液冷等适用技术,推进数据中心IT系统向高性能、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排放方向发展,推动区域内数据中心全面达到高性能计算系统能效二级以上。
壮大算电协同产业规模。充分挖掘绿色算力创新应用潜力,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地理信息、智慧应急、智慧文旅、社会治理、智慧教育等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先进数字化平台,形成多层级产业生态体系。推动绿色算力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绿色算力产业布局,加速孵化全新算力应用场景,丰富应用类型,壮大绿色算力应用生态。
培育高水平数据要素市场。发挥数据要素在联接创新、激活资金、培育人才等方面的倍增作用,培育数据驱动的产融合作、协同创新等新模式。推动要素数据化,引导各类主体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行业间、产业间、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支持企业通过升级信息系统、部署物联感知设备等方式,推动研发、生产、经营、服务等全环节数据的采集。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以推进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作用发挥为重点,强化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