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怎么做?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4-03-26 | 287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对于青海这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难得机遇。青海日报记者邀请省内经济领域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干部,围绕青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探讨,以期广大读者深化对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对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

  嘉宾简介

  王中毅: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马冠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规划资管处副处长

  魏晓强: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三处副处长

  李娜: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刘畅: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任君:青海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博士)

  主持人秦睿

  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何以可为?

  主持人: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青海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李娜: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海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铿锵前行,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在这个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之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课题,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可以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青海所需要的,可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并且,青海以生态立省,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推动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有助于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时代正在给予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助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还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泉,把握机遇就是把握发展主动权。

  主持人:青海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仿佛距离“新质生产力”有些遥远,青海能够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青海有哪些优势?又有什么短板?

  刘畅:毋庸讳言,在现实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越是欠发达,越要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摆脱路径依赖、克服速度情结、打破惯性思维,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并且青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产业“四地”蓝图,青海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孵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不断加强。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主要在生态优势、产业基础和能源优势三个方面。

  生态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青海是尝试通过“先立后破”的方式淘汰低端落后的煤炭产能,使生产动能逐步走向低碳化的先行省份,在能源转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绿色生产方式的要求更高,绿色消费理念更加凸显,绿色产业发展更加迫切,青海以生态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强。

  三次产业正在逐步实现从机械赋能到智慧赋能的转型。农业方面,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智能化试点有序推行。工业方面,新型材料、新型建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特色生物加工、矿物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数控机床、环卫设备等为核心的特色装备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丰富的盐湖资源更为青海探索技术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服务业方面,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布局建设,创新实践生态旅游补偿机制、特许经营准入机制,生态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绿色低碳是青海能源转型发展的主旋律。随着青海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三项指标保持全国领先,绿色能源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高算力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结合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优势和东数西算的重要机遇,青海在为国家提供绿色算力方面潜力巨大,发展优势明显。

  李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青海最大的短板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欠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这导致我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当前其他要素产出效率无法显著提升的增长路径下,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足。

  刘畅:新质生产力对创新驱动、高素质人才供给、产业链延伸融合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青海在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引进高水平人才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由于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亟待通过有效措施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娜:青海拥有“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禀赋优势,在“双碳”背景下也越来越展现出巨大潜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什么热门就干什么,不顾实际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只会欲速则不达,导致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观一域也要知全局。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紧密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高起点高站位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不断擦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优质“青”货招牌,不断推动青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强链,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新赛道。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和东数“西算、西存、西训”等机遇,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如何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主持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海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要下怎样的功夫,才能更加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马冠奎:为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保障。依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组建省委科技委的重大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强化部门间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建立配套的任务考核和发展评估机制,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根据新质生产力布局优化科技投入投向,为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二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攻关。推动实施高原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工程,探索设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开展高原特色领域基础研究。坚持“一地一案”“一链一策”,实施产业创新引领工程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开展科技助力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行动,为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系统化布局技术攻关,为我省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大源头技术供给。

  三要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统筹推进省级与国家级平台衔接建设。依托科技援青、省院合作、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等科技合作机制,加强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合作,联合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攻关和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青海集聚。

  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制定加大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引导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促进大中小企业携手融通创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支持驻青央企、省属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带领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真正的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切实发挥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大幅提升我省全要素生产率。

  五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好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人才等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从事基础科研的人员,建立长周期支持和考核机制。探索开展企业科技专员行动,根据企业需求选派科研人员前往企业,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开展产学研合作等重点工作,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主持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青海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任君: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青海具有资源能源优势,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亟待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还很有限,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还需协同推进、共同发力。青海要瞄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协调度和精准度,不断提升教育、科技、人才对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对口援青工作,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青海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学科,大力申请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助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同频共振、持续发力,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度。

  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借鉴“揭榜挂帅”制度,深入探索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精准对接,促进更多人才回青来青留青兴青。在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青海实际,改革创新相关政策制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主持人: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以产业“四地”为牵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青海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空间?

  王中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推进金属冶炼、基础化工、藏毯绒纺、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制造业生产装备更新、产品迭代升级和高效利用。要加快工业“智改数转”,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改造,鼓励建设行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推进建设“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和大模型AI数字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实施产业绿色化转型,构建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及绿电溯源,加快零碳产业园、“绿电园区”建设,实现园区100%绿电供应。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围绕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好光伏、风电、锂电、氢能等新能源制造业和轻合金、化工、光电等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推进天合科技、泰丰先行、中复神鹰等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企业达产稳产,积极对接钙钛矿电池中试生产线。推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挖掘生物经济产能潜力和市场规模,推动高原生物技术产业扩大规模、提升量级,推进盐湖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能源化工产业耦合发展。围绕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型储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生命健康、合金新材料和特色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条,以产业链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为目标,积极引进落地一批产业链共生耦合的产业项目,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打造产业新生态。打造多层级的绿色算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算力设施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碳效水平,有效助力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一部分,支撑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东数西算”工程。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导向,紧盯产业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坚持系统谋划、前瞻布局,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前瞻布局电子级多晶硅、新型显示、高效新型储能、先进硬质材料、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推动产业接续发展。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新型显示、10吉瓦时短时高频储能、10吉瓦时高效新型储能系统等项目建设,围绕推进光伏级晶硅向半导体级晶硅延伸,引进落地了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签约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总投资400亿元的光伏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顺利落地,加快形成以基础材料为基础先导、新型材料逐步跟进、前沿材料探索应用的产业集群基础,推进形成以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绿色储能、未来健康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产业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如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主持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青海要在哪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

  魏晓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新青海、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个关键,要把打造“高地”、建设“四地”作为主战场主阵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进而产生化学反应、乘数效应,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以绿色低碳为牵引,通过改革提高发展绿色化程度。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重要生态地位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突出优势。对我省来讲,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标准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零碳产业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规划和改革创新绿色金融发展,以更高质效的绿色金融为绿色低碳转型赋能加力。

  以数字经济为引擎,通过改革提升经济数字化水平。数据既是新型生产要素,也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已经深度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我省发展绿色算力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迎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和东数“西算、西存、西训”等机遇,要依托高原资源能源优势,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通制度壁垒,打造绿色算力产业集群,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算力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以平台经济为载体,通过改革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平台经济的核心是共享经济,是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质变跃升的重要载体。我省作为经济小省、科技弱省,更需依托平台经济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塑造更多价值链条和提升产业格局。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围绕盐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合理化流动,进一步弥补生产要素短板,积极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改革健全完善制度性保障。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除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相关科技领域加强攻关以外,还要以系统性思维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高效跃升优质组合方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巩固提升行动;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良性互动,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主持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青海要如何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并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刘畅: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内合作,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政策资源、产业资源、通道资源、金融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有效合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新机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提高先进要素吸引力。充分利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统筹省内省外资源,全面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西宁、海西、海东、兰州等城市协同开放,以兰西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抱团发展的开放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发挥新质生产力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全面对接 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水平贸易规则,充分利用 RCEP协定的新规则、新标准、新制度,结合青海比较优势,积极参与 RCEP 跨境电商、原产地、服务贸易等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完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跨境电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通关监管、金融、物流、财税、外汇等制度,推动建立符合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通用规则。二是实施精准化产业开放举措。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实施全产业链系统化开放,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高端要素,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前瞻性开放。三是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寻求突破。围绕“清洁能源”“低碳产品”“碳足迹”等生态环保领域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以数字经济、信息通信和新型基础设施为抓手,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产业,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交流,加强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政府间的科技项目合作。强化数字赋能,探索离岸创新、远程合作等智力引进新模式,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挖掘潜在的新质生产力,再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青海特色产业外向发展的竞争力,拓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