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孟浩深知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和基石,在工作中,他在精通各类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更专注于工艺技术的研究。
这些年来,孟浩和团队耗费半年时间参与了《氯化钾生产技术与工艺》书籍的编写,这本书系统归纳总结了60年来盐湖先辈们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成为钾肥生产操作工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的基础教材,该书已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成果登记证书。
同时,孟浩还参与编写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分公司干包系统设备装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为公司获得节能改造财政奖励资金200万元。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实现青海盐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将和团队一起继续强化工艺技术,向着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前进。”孟浩说。
董海吉:我是把盐湖产品送出“家门”的人
“调八洞二,出站信号好,察尔汗方向!”
“出站信号好,去察尔汗方向,调八洞二明白!”
清晨,伴随着鸣笛,位于察尔汗盐湖腹地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专用铁路线上,智运物流公司火车司机工段司机长董海吉驾驶着满载钾肥产品的列车缓缓驶离货场站台。
从19岁走进火车司机班组开始,董海吉一干就是29年,从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开始跟师傅认部件、换闸阀,到自己带领一个班组,每天紧锣密鼓地协调车组将钾肥送往全国各地。
作为物流公司的技术骨干,董海吉深知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是把盐湖产品送出‘家门’的人!也是将车组接回‘家’的人!”董海吉说,闲暇时他总会给身边的年轻人讲一讲这些年铁路运转车间的巨大变化。他刚入职时,车间一天只有几十个车皮,运输量很少,机车若突然挂上二十几个车皮,都得惊讶地喊一声“哇,这次这么长啊”。
如今,随着智运物流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地对钾肥产品的需求增加,工作量也慢慢变大。“之前一天的工作量现在我们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之前拉十几个车皮钾肥产品就冒黑烟的GKD3B火车头,也换成了大马力高功率的东风12,现在一次能拉四五十个车皮的钾肥产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董海吉说。
如今,面对一次次机车换型和设备更新,董海吉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掌握。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我很庆幸将自己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盐湖运输事业。”董海吉说。
2035年基本建成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从一滴卤水到盐湖循环发展,青海盐湖工业用科技创新驱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逐步搭建起从单一钾肥开发到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