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
远处是货车停车排队安静等待,近处是成群的藏羚羊结队迁徙产仔……前不久,一场关乎生命延续的长途跋涉,透过“青海生态之窗”镜头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第一个观测点,长江源区昆仑山玉珠峰南坡影像资料;这是黄河源头鄂陵湖景象,你们瞧,湖面上有许多水鸟在嬉戏……”随着工作人员移动鼠标切换画面,冰川、雪山、草原、湖泊,藏羚羊、藏野驴、普氏原羚等,透过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青海生态之窗”一览无余。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虽然时隔近7年,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李飞说,这些年来他们早已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熟记于心,在工作中努力更努力。截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监控系统监测点位已经从2016年的6个扩建到2022年的76个,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实时高清视频观测,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将殷切嘱托,化为青海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的实践动力,一场铭刻历史的变化从这里发起。
“天空地一体”监测网络体系建成
每年的5月至7月,在青海可可西里,雌性藏羚羊迁徙产仔进入了高峰期。经过青藏公路时你会看到,藏羚羊们会在公路一侧集结,在头羊反复试探、确认没有危险后,羊群会快速通过公路,向可可西里腹地奔去。
在大数据支撑下,藏羚羊群的每次迁徙过程都受到远在西宁的一群人的跟踪观测。
“我们已将藏羚羊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初步掌握了藏羚羊、中华对角羚、欧亚水獭等生境状况、生态习性变化情况,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现场观测分析手段。目前,借助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已能做到识别迁徙藏羚羊种群数量。”“青海生态之窗”的观测员告诉记者。
作为全国率先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青海深知责任重大,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累计投入2700万元,持续建设“青海生态之窗”,注重特色功能,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实时高清视频观测,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