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把握财务管理内在逻辑,助推国有企业价值创造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3-06-06 | 914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演进历程中把握财务管理的发展逻辑

财务管理根植于企业经营活动,其活动和理论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不断发展。要厘清我国财务管理发展逻辑,须先厘清我国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联。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经历的“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也经历了“生产型经营方式—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的系列转变,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也遵循了由单纯管理生产活动—商品经营管理—资本经营管理,即由“W”到“G—W—G’”,再到“G—G’”的演进逻辑。

一是生产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并非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而是被视作国民经济的组成部门。企业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仅在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其目标在于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生产计划,因此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为完成生产任务或指标。在生产型经营方式下,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完全的财务权利,虽然也存在一些简单的管理活动,但并没有涉及到“本—量—利”“成本—收益”在内的财务活动,更谈不上涉及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财务决策。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费用管理为主。因此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基于财政学视角,将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看作为货币收支活动中体现出的货币关系,主要对财务本质、财务关系、财务职能等进行讨论,偏重整体主义和宏观视角。

二是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至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确立前,我国确立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了过去仅作为财政体系组成部门的功能定位,逐步转换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此时,虽然尚未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但企业已经逐渐拥有完全的财务权利,开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遵循价值规律开展包括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各项财务活动,利用市场和价格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营方式也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变为商品经营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不再仅仅涉及生产即“W”这一过程,而是扩展到“G—W—G’”,也就是从初始资金“G”进入企业,到资金形态转化为产品“W”,再到销售后形成增殖的货币“G’”的过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财务管理活动拓展到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实践的发展使得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逐渐转变为管理学视角,主要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进行讨论,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出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