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根植于企业经营活动,其活动和理论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不断发展。要厘清我国财务管理发展逻辑,须先厘清我国企业经营方式变化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联。回顾我国经历的“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也经历了“生产型经营方式—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的系列转变,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也遵循了由单纯管理生产活动—商品经营管理—资本经营管理,即由“W”到“G—W—G’”,再到“G—G’”的演进逻辑。
一是生产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并非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而是被视作国民经济的组成部门。企业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仅在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其目标在于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生产计划,因此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为完成生产任务或指标。在生产型经营方式下,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完全的财务权利,虽然也存在一些简单的管理活动,但并没有涉及到“本—量—利”“成本—收益”在内的财务活动,更谈不上涉及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财务决策。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以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费用管理为主。因此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基于财政学视角,将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看作为货币收支活动中体现出的货币关系,主要对财务本质、财务关系、财务职能等进行讨论,偏重整体主义和宏观视角。
二是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至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确立前,我国确立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了过去仅作为财政体系组成部门的功能定位,逐步转换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此时,虽然尚未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但企业已经逐渐拥有完全的财务权利,开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遵循价值规律开展包括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在内的各项财务活动,利用市场和价格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营方式也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变为商品经营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不再仅仅涉及生产即“W”这一过程,而是扩展到“G—W—G’”,也就是从初始资金“G”进入企业,到资金形态转化为产品“W”,再到销售后形成增殖的货币“G’”的过程。在商品经营型经营方式下,财务管理活动拓展到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实践的发展使得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逐渐转变为管理学视角,主要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进行讨论,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出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是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下的财务管理。自1990年建立资本市场及1992年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企业开始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企业更多在资本市场中开展各项活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和财务信息不仅对企业内部产生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和财务决策均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对外部的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监管者、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仅催生并发展了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衍生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还推动了会计师、审计师、分析师等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开始遵循价值规律开展经营活动,利用市场发出的经济信号以及价格杠杆展开竞争。市场竞争的“存优去劣”属性使得企业不再仅仅以“商品管理”的视角将产品视作唯一的竞争优势来源,而是更多的以“价值管理”的视角审视自身,以获取竞争优势。在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把其拥有的一切存量资产(有形或无形)视为可以增殖的资本,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以尽可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此视角下,企业经营在注重“G—W—G’”基础上,同时注重“G—S—G’”的经营方式,即“初始资金(G)—证券或股票(S)—增殖的资金(G’)”的过程。在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下,企业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并购、分立、重组,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和企业价值快速增长。财务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股票投资、上市融资、产权投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利发放等方面。管理者和学者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视野逐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传统职能如组织生产、降本增效基础上,担负起更多的项目与资金投资决策、筹资方式与资本结构决策、增资与回购决策、现金管理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管理职能,财务管理活动越来越多与金融市场结合,一些金融理论被引进并应用于财务管理决策当中。财务管理理论也呈现出以管理学和金融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吸收西方成熟理论并与我国国情和制度特点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