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氯化镁”生产基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400·887·6363
 扫一扫 手机站
全部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海西州激发人才活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来源:青海镁业 | 作者:qhgem | 发布时间: 2023-03-21 | 833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海西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自然环境、发展水平等条件在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一度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发展“痼疾”。近年来,海西州锚定全省产业“四地”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定位,紧抓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把人才作为致胜未来的重要“战略投资”,聚焦全州人才工作问题短板,固本培元、扩容蓄能、创优提质,高标准实施人才发展“三大工程”,以人才蔚起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海西实践。

  聚焦“人才政策刚性有余、柔性不足”问题 实施政策迭代升级工程

  政策优、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海西州不断探索实施更加灵活开放、务实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努力让各类人才活力迸发。

  2021年,面对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海西州紧贴“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省首个颁布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才工作促进条例》,优化固有人才政策,对人才培养与开发、引进与流动、评价与激励、服务与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海西人才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迈向新的台阶。

  继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后,海西州及时召开州委人才工作会议,研究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州委书记亲自挂帅指挥,将29家州直单位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优化机构职能和任务分工,真正把人才工作扛起来、落下去。

  为有效解决原有政策零、散、碎和柔性不足等问题,海西州聚焦人才和用人主体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改革攻坚,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整合、论证打磨、优化升级,构建起以《“柴达木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为统领,《柴达木英才·高原名医》《柴达木英才·清洁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柴达木英才·海西工匠》等重点领域9个子项目为支撑,《格尔木市鼓励引进培养人才30条措施》《德令哈市“巴音英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等7个地区的引才育才措施为配套的“1+N”人才发展全链条政策体系。同时,立足破“四唯”、立“新标”,综合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建立基本条件和个性条件相结合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38名基层科技人才取得高一级职称,2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享受人才政策支持。

  改革“一子落”,人才“满盘活”,一个接一个的改革创新、一项接一项的爱才举措,激活一池春水。近三年以来,海西州累计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97名、团队26个、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名。实施海西州“四名”人才库项目建设,在教育、卫生、文化领域和企业创建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87家,落实工作室支持经费1000万元,带动培养本土人才达300多名。

  聚焦“人才发展平台不宽、优势不强”问题 实施事业聚才汇智工程

  人才是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承载者。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海西州坚持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才尽其用搭建干事创业广阔舞台,逐步形成人才成就事业、事业造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据调查分析,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厚度大、分布广,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氦气富集条件,资源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不久前,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汪集旸院士团队15人在柴达木盆地展开了古生界油气资源调查,这是海西州依托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气资源调查项目引进的第二批院士人才团队。

  缩影折射出海西州引贤育才、聚力赋能的实效。近年来,海西州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项目为纽带,探索构建全方位、大视野、立体化的引才引智新模式,通过特聘专家、人才租赁、联合攻关等方式在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牧等领域引进了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研发团队,有效攻克了养护卤水提离、碳中和研发、酶解法提取牦牛和藏羊蛋白肽等多项技术难题。2021年以来,在各类人才的技术推动下,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为全省首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首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试点“2万吨镁基修复材料生产示范项目”落户青海西部镁业,高纯晶硅生产、电化学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规模持续扩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长效动能。面对藏羊、牦牛、枸杞、藜麦、柴达木双峰驼、藏红花、火焰蔘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力量弱、技术难题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海西州依托“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引进藜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高原枸杞现代育种、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农牧业人才项目9个、专业技术人才96名,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等高效种养殖技术研究,有效助推“神奇柴达木”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海西枸杞、藜麦等农产品向多元化深加工产品转变,枸杞果汁、藜麦饼干、牛肉干、骆驼奶等500多种产品投入市场,柴达木枸杞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品牌价值达92.5亿元。

  聚焦“凤凰引不进、孔雀又南飞”问题 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联盟工程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靠的是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近年来,海西州紧紧围绕“引进来、留得住”的目标,着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人才黏性。

  实施人才住房安居工程,全州教育、卫生、农牧等行业部门及各地区建成不同规模的人才公寓641套,其中实现拎包入住的121套。乌兰县探索实施“居住+服务+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公寓建设模式已成为柔性引才的平台、信息发布的窗口、交流对接的纽带、咨询服务的阵地。

  “领到钥匙后,我进去看了一下,公寓内干净整洁,家电齐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前不久,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新华村引进的肥料制造工程师孟基林和他带领的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成员住进了格尔木市人才公寓。

  孟基林生物技术创新团队主要负责村集体企业的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引进以来,团队成员带领新华村农民进车间、下地头,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实践锻炼等方式因材施教、手把传授肥料制造技术,带动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的乡村实用人才。为了让人才安居无忧,格尔木市将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认定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一次性给予15万元支持经费,为团队成员提供了118平方米的三居室住房。

  除了提供“硬环境”,海西州还致力做优“软服务”。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与人才的沟通联系,时刻关注关心专家人才健康问题,累计安排1756名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健康体检,组织77名高层次人才赴海南三亚进行疗养。建立“人才动嘴、部门跑腿”的服务机制,设立人才服务专线,每年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听取专家人才意见300多条,解决人才住房诉求、就业创业等问题200多条。推出集学习进修、职称晋升、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学、旅游休闲等系列服务为一体的“柴达木惠才一卡通”,为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套餐”。

  人才服务中心、人才联络工作站、精品人才公寓等服务阵地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一个个“关怀举动”和“暖心工程”逐步敲开了各类人才扎根海西、筑梦海西的心门。

    
×